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43.74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量、劑量。通「劑」。《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漢.鄭玄.注:「,多少之量。」
2.調配合金的比例。《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金有六: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
3.參見「火」條。
調配、調製。同「劑」。《韓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醫者,藥也。」宋.洪咨夔〈泥溪〉詩:「誰家剛餅,味過八珍烹。」
1.平整、整。如:「修」、「良莠不」、「參差不」。唐.韋莊〈臺城〉詩:「江雨霏霏江草,六朝如夢鳥空啼。」
2.完備。如:「全」、「備」。《荀子.王霸》:「無它故焉,四者也。」唐.韓翃〈送客之潞府〉詩:「佳期別在春山裡,應是人參五葉。」
1.整治、整理。《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其家。」
2.使同等、一致。如:「名」。《文選.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心同所願,含意俱未伸。」唐.杜牧〈阿房宮賦〉:「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
3.達到同樣高度或長度。如:「水腰際」。宋.周邦彥〈夜飛鵲.河橋送人處〉詞:「兔葵燕麥,向殘陽、欲與人。」
共同、同時。如:「唱」、「步」、「並駕驅」、「百花放」。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清.譚嗣同〈有感〉詩:「四萬萬人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1.聲韻學上齒呼的簡稱。如:「開、、合、撮」。
3.朝代名。參見「南」、「北」等條。
4.姓。如明代有德成。
祭祀前戒絕嗜欲、潔淨身心,以示虔誠。同「齋」。《莊子.達生》:「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以靜心。」
肅敬、莊重。如:「肅」。《詩經.大雅.思》:「思文王,所以聖也。」《論語.鄉黨》:「祭必如也。」
1.衣服的下襬。《論語.鄉黨》:「攝下堂,鞠躬如也。」
2.黍稷等穀物。通「粢」。《詩經.小雅.甫田》:「以我明,與我犧羊。」《禮記.祭統》:「是故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盛。」漢.鄭玄.注:「,或為粢。」
參差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雜亂不整。《文明小史》第三回:「不免就有點七零八落,參差不。」
見賢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到賢能的人,便想效法他。《論語.里仁》:「見賢思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知足下追踵古人,見賢思。」也作「見德思」。
良莠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壞參差,素質不一。《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彼時捐例大開,各省候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也作「良莠淆雜」。
舉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孟光送飯食給丈夫梁鴻時,總是將木盤高舉,與眉平,夫妻互敬互愛的故事。典出《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後比喻夫妻相敬如賓。《儒林外史》第一○回:「席終,歸到新房裡,重新擺酒,夫妻舉案眉。」也作「孟光舉案」、「眉舉案」。
並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雙方實力相當,不分軒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並駕驅,而一轂統輻。」也作「方駕驅」、「趨並駕」、「驅並駕」、「驅並驟」。
人之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國人有一妻一妾,出門後必酒足飯飽而歸,並告訴妻妾是與富貴者飲食。後妻妾尾隨其後伺察,始知其夫乞食於墳間祭祀者。典出《孟子.離婁下》。後以人之福譏諷人同時擁有多名交往對象。如:「你家有賢妻,別不知足,妄想三妻四妾,坐享人之福。」
斐斯塔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受盧梭影響, 裴斯塔洛參照《愛彌兒》的內容,訓練自己的兒子,每天把教育兒子的經過及兒子生長的情況記錄下來。二、主張教育如植樹,人一出生即賦有畢生的機能,如同種子一般,教育僅在提供適當的環境使其發展循序實現,並慎防外界擾亂自然發展的進行。其教學大約可分兩種:愛的教學,知的教學。三、裴氏教育理念較盧梭更進步。(1) 教育的對象應為全體兒童(非少數人),故被尊為國民教育之父。(2) 注意貧困家庭的兒童教育,孤兒教育、貧民教育。(3) 個人與社會分不開,「環境改變個人、個人改造社會」,藉教育的力量增進人民的生活,社會就能進...
雙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張璪善畫松,能手握雙管,一管畫生枝,一管畫枯幹。見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五.張璪》。後比喻兩件事同時進行,或同時採用兩種辦法。《掃迷帚》第二四回:「小弟愚見,原思雙管下,一邊將迷信關頭,重重勘破,一邊大興學堂,歸重德育,使人格日益高貴。」
物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論〕是〔莊子〕內七篇中的第二篇,與〔逍遙遊〕(參見「逍遙遊」)互為表裡,同為莊子哲學的核心。〔物論〕的主旨在說明人的 「芒昧存在」、主觀偏執,是萬事萬物之所以有差別的真正原因。(「芒」指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昧」即不明)。究極自然之理,萬事萬物原渾同一體,無所分別。因此唯有超越自我,破除執見,體悟大道,始能達到物我合一之境,明白萬物平之理。
  在〔物論〕中,莊子一開始便以「吾喪我」三字點出全篇宗旨。南郭子綦隱(靠)几而臥,仰天而噓,看似形解神離,自稱已達忘我之境。他進而借著天籟(參見「天籟」)、地籟與人籟的比喻,說明自然無所作為,萬物各因其性而發展,不同於人的有意作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