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2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邊、一側。如:「坐在一旁」。《紅樓夢》第二○回:「把我丟在一旁,逞著丫頭們要我的強。」《文明小史》第一五回:「初次見面,照例行禮,姚老夫子一旁還禮不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單個、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全、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短暫或略微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聞一聞」。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一旦。表示假設的語氣。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側面、側邊。如:「旁邊」、「路旁」、「身旁」、「旁若無人」。
非正面的、非正式的。如:「旁白」、「旁聽」、「旁證」、「旁門左道」。
其他、另外。如:「旁人」、「我還有旁的事情要辦。」
從旁、在旁邊。如:「旁白」、「旁敲側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非直系的。如:「旁支」、「旁系親屬」。
多方、廣泛。如:「旁求」、「旁徵博引」。
漢字的左右偏旁。如:「立刀旁」、「豎心旁」、「水字旁」、「雙人旁」。
鷸蚌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牠們一起給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載,唐朝時的陸象先,做人做事頗有器度。在蒲州刺史任內,曾經有個小官犯了錯,他訓斥了幾句就讓他離開,一旁的書記官說:「他這個樣子應該受到杖打的刑罰吧!」陸象先回答說:「他一定能依常情體會到我對他的訓誡,如果這樣的過失就要用杖刑,那你才應該首先被罰!」書記官聽了之後便慚愧得不敢再多說話。陸象先常對人說:「天下本無事,祗是庸人擾之。」他意為天底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徒生紛擾,使得世事愈加繁複雜亂。如果在事情剛滋生時,就能冷靜的面對,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許多。在刺史任內,他也將這個理念貫徹到政事當中,無論百姓與官吏,都對他充滿了感念。後來「庸人自擾」這...
當頭棒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啟發弟子開悟佛法。「喝」的施用是臨濟自創的,他開悟後回到黃檗的身邊,只要黃檗以棒打開示弟子時,他就在一旁大喝助陣。典源所節錄的就是一則臨濟開示弟子的故事。曾經有僧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臨濟就舉起拂子,先是身旁的僧人大喝一聲,接著他就打下去。又問,臨濟就又舉起拂子,身旁僧人又喝,他也喝。又要再問,臨濟就又打下去。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當頭棒喝」,用來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差強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漢是東漢初年的名將,他本來是一個亭長,後來歸附光武帝劉秀,隨著劉秀東征西討,建立了不少戰功。吳漢不但勇敢,而且十分忠心,每次出征,吳漢總是跟隨在劉秀身邊,只要劉秀沒有就寢,他就侍立一旁不肯休息。因此劉秀十分賞識他,先拜為偏將軍,後來又升為大將軍。有一次諸將們打了敗仗,垂頭喪氣,只有吳漢積極鼓勵眾人,並且整理兵械,為下一次的戰爭做好準備。劉秀得知這個情形,便稱讚吳漢,說:「吳將軍還真是能夠振奮軍心啊!」後來「差強人意」被用來比喻雖然不夠好,但大體上還能讓人滿意。
夸父逐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泊,就轉身急切的往北奔去。沒想到跑到半路,體力就不支,當場倒地而死,他手上原本拿著的桃木杖,也掉落在一旁。一段時日後,據說夸父上的脂肪和骨、肉經年累月的浸泡、滋潤著那枝桃木杖,桃木杖後來竟然長成一片桃木林,號稱「鄧林」,據說有數千里寬。 補充(1)相似詞: 班門弄斧、蚍蜉撼樹(2)反異詞:量力而為、妄自菲薄 例句他想在一天內登上聖母峰,真是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110,金安文教機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量輕重。《墨子.經說下》:「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晉.陸機〈演連珠〉五○首之二:「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投筆從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列傳》載,東漢時,班超因家境貧困,只好為官府抄寫書籍,賺取微薄薪水,以供養母親,貼補家用。有一天,他做得有些厭煩,便停止抄寫,將筆擱置於一旁,嘆息說:「大丈夫應效法傅介子、張騫等人,立功邊疆,保家衛國,怎能長久從事文書工作,將生命耗費在筆硯之間呢?」於是決定從軍報效國家。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投筆從戎」,用來指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