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7.21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自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己沒發現。如:「犯了這麼大的錯誤還不自覺,我真服了你!」
2.出於潛意識而非刻意的。如:「他沿著小路慢慢走,不自覺的竟然來到與她第一次見面的地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睡醒。如:「大夢初覺」。
感官受刺激後對事物的辨識能力。如:「知覺」、「味覺」、「幻覺」。
發現。如:「發覺」、「察覺」、「驚覺」、「自覺」。
領悟、感悟。如:「覺悟」。
賢智之人。如:「先覺」。
啟發、告訴。如:「使先知覺後知」。
睡眠。如:「睡覺」、「睡午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如:「自己」、「自身」、「自我」、「自個兒」、「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從、由。如:「自此」、「自從」、「自古至今」、「自小到大」。
當然。如:「自然」、「自不待言」、「自屬有效」。
主動的。如:「自覺」、「自願」、「自動」、「自發」。
起源的地方。如:「其來有自」。
自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己察覺到,自己意識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紅樓夢》第三九回:「他們何曾聽見過這些話,自覺比那些瞽目先生們說的書還好聽。」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朱熹《晦菴集.卷四○.書.答何叔京》:「夫天下豈有一向外馳,無可據守之敬哉?必如所論,則所以存夫根本者,不免著意安排揠苗助長之患,否則雖曰存之,亦且若存若亡,莫知其鄉而不自覺矣。」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不自量力。參見「蚍蜉撼大樹」條。《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有人詠一首詩道:『北漢劉崇敢伐喪,蚍蜉撼樹不知量。天戈一指士爭奮,鼠竄狼奔返晉陽。』」
醉生夢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醉生夢死」是用來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夠明確,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夢中。宋代大儒程頤在〈明道先生行狀〉一文中,譴責當今學者說:「雖才高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而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正道無法彰明,則「邪誕妖異之說」橫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聰明之士,亦因受異端邪說的蒙蔽,以致於心智無法清明。「醉生夢死」就用來比喻人糊裡糊塗地活著。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說過:「『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朱子認為一般人這樣一日過一日,懵懵懂懂,對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謂「醉生夢死」...
手舞足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足蹈手舞注音︰ㄗㄨˊ ㄉㄠˋ ㄕㄡˇ ㄨˇ漢語拼音︰zú dào shǒu wǔ釋義︰猶「手舞足蹈」。見「手舞足蹈」條。 01.《孟子.離婁上》:「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02.《聊齋志異.卷一二.苗生》:「聞者欠伸屢作,欲睡欲遁;而誦者足蹈手舞,茫不自覺。」
俗民方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芬柯點明俗民方法論的研究重點不在於那些互動規則,而是在規則籠罩、無形牽制下的人類行為,亦即研究人類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如何被這些潛在規則所影響,強調過度的科學理性原則和一致的原則反而會讓人類行為更加難以理解,因此,俗民方法論者企圖從現實和實際的立場來看待人類社會,並更切實的描述人類互動的行為過程。 批判俗民方法論並非一門真正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學理論,而是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其理論尚未具有實證性以及可重複實驗性,甚至俗民方法論者之間也常因立場或觀點迥異而有爭論。(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俗民方法論英文關鍵字:Ethnom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