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0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外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本國以外的國家。《紅樓夢》第五二回:「你到我那裡去,就說我們這裡有一個外國美人來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九回:「去年外國新到了一種紙捲煙的機器,小巧得很。」
外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國以外的人。《文明小史》第八回:「雖是外國人,倒有件本是虧他,我們中華的話他已學得很像,而且中國的學問也很淵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帳房先生便去找了一個外國人來,帶了繙譯,來見龍光。」
外國地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國以外地區之地理名稱屬之,不同國家、區域、民族、宗教、語言、文化等,均有其獨特之地名。在我國地圖中有關外國地名之表示,多採中譯名稱或中、外文併註的方式處理;而其翻譯方式除少數特定地名採全部意譯(如:美國Buffalo city譯為「水牛城」)或部分意譯(如:英國Southampton譯為「南安普敦」)外,多以原國家地名發音之音譯為主(如:美國New York譯為「紐約」、英國London譯為「倫敦」)。見地名。
上海外國語學院(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海外國語學院是一所以對外應用文科為主的多科性高等語文學校,一九六三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在上海市大連西路五五○號,占地二百一十多畝,校舍建築面積近十七萬平方公尺。
  上海外國語學院的前身是上海俄文學校,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創辦,屬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一九五○年起增設英語、印尼語、緬甸語和越南語等專業,改名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一九五二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原上海滬江大學部分教職工以及南京軍事外國語專修學校學生先後併入,印尼語、緬甸語、越南語三個專業調往北京大學,英語專業停辦,僅設俄語專業,改名上海俄文專科學校。一九五六年增設英語、德語、法語三個...
北京外國語學院(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京外國語學院是一所高等語文學校;一九六○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在北京市西三環北路二號,占地四百八十餘畝,校舍建築面積二十二萬多平方公尺。
  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創建於民國三十年(1941)三月,同年十二月改為中共中央軍委軍事學院俄文科;三十一年(1942)延安大學俄文系併入,成立軍委俄文學校;三十三年(1944)六月增設英文科,九月改名延安外國語學校;三十五年(1946)一月,部分師生到張家口,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內成立外語系,於六月與晉察冀軍政幹部的外文幹部訓練班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三十七年(19...
  〔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的有關規定〕係指國家教育委員會外事局於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發布的一項關於外國留學生至大陸地區學習有關規定的文件。文件中指出:國家教委主要接受根據政府間協議來華的留學生,也接受一部分外國友好團體派遣的留學生,並鼓勵大陸的高等院校同外國的高等院校建立校際聯繫,交換學生。該文件規定涉及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類別和條件、申請的程序及時間、入學考試和考核的方式、錄取事宜及開學時間、相應的漢語水平要求、學制與專業學習和成績考核方式及升級留級制度、學習紀律與中國法紀、生活與醫療條件、課外活動和假期生活、畢業方式、獎學金、自費留學生的費用標準等等許多方面。
  其中關於接受外國學生的...
[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研究所翻譯室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收錄1840年以前來華,在中外關係史上有影響的著名的明、清耶穌會士、重要外交使節、軍人、新教早期傳教士先驅商人和1840-1949年間來華的參贊以上外交官,重要口岸領事官,海關、鹽務及郵政主管職員,租借地行政長官,政府顧問、著名傳教士、軍人、漢學家、新聞記者、商人、探險家、科學家及其他與中國近代史事有關的外國人以及編寫過有關中國的著作且有一定影響的外國人共計2,000餘人。每一人物,均介紹其漢名、曾用漢名、官方譯名、慣用譯名、生卒年、國別等,除介紹其在華活動外,還注重介紹某著述。著述題名均中、西文...
外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自國外的貨品。如:「這類儀器的國產品精益求精,並不輸給外國貨。」
裡通外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暗中與外國勾結,進行陰謀活動。如:「任何稍有國家民族意識的人,都不會裡通外國,謀取私利。」
清末外國語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中、英訂立〔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之後,中外交涉日繁,於是翻譯人才的培養遂成首要急迫的工作。因此同治年間,自強運動一經發起,清廷所設立之新式學校即以外國語文學堂為最優先,其中較為重要者是同治元年(1862)的京師同文館,同治二年的上海廣方言館,同治三年的廣州同文館,以及光緒十九年(1893)的湖北自強學堂。
  京師同文館的前身是俄羅斯館,早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因應中、俄交流之需而設,至同文館興辦時即予歸併。初期同文館內除中國經史文藝課程外,洋文方面共設有英、法、俄文三館,後又因應時局而設德文和日文二館。此外,又設有算學館及天文館。這樣的規模大致成為以後同類性質學堂的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