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術上有根據、有系統的理論或主張。民國.章太炎《國故論衡.卷中.文學總略》:「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
照樣述說他人的言語。如:「這一篇話,他都學說給我聽了。」
動機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機是引發行動的一種衝動、慾望與需求。常以「動機」詮釋個體的行為表徵。以大腦習性、歸囚與分類化之機制運作,形成不同學派和意向性的動機學說和理論。例如教育領域著重探討「學習動機」;企管領域將動機研究納入激勵人力資源項目。現今動機學說的主要內容如下:1.驅力減低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或稱驅力還原論:Clark Hull於1943、1952提出,主張個體自有內在的驅力,勢必將其轉出成為確定的方式。2.最佳激發水準說(Opti...
海底擴張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海底擴張學說sea-floor spreading1.1 背景1.2 擴張的歷史和證據1.3 海洋板塊(註2)1.4 關鍵字1.5 參考書目 海底擴張學說sea-floor spreading科學家海斯推測地涵內的岩漿產生熱對流作用,使得上部地函物質溶解,沿著中洋脊的裂谷湧出,凝固後形成了新的海洋地殼像,使得原本在裂谷兩側的海洋地殼向外移動;另一方面老的海岸地殼則像海溝處隨地函熱對流的下沉進入地函,融化成地函的一部份。推估中洋脊以每年兩公分的速...
魏斯曼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所提出的遺傳學說。主張遺傳是由於種子細胞的繼續,後天的性質不能遺傳於後嗣。也稱為「種質連續學說」。
哥白尼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為波蘭的天文學家;正式職業是教士。青年時的哥白尼曾學習數學、醫學、物理學,並遊學於義大利,後回國於佛勞恩堡(Frauenberg)任傳教職務,餘暇則以天文學研究滿足自身的好奇心。雖然哥白尼是教士,卻對當時教會所支持的天文觀點有所懷疑。在那個時代盛行的是托勒密(C. Ptolemy)的天文觀點;這一學派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不會移動,其他星球都圍繞著地球轉動,太陽也繞地而行,所以我們才會發現太陽東升西落。當人們觀察到天上有行星,但繞地球的方式不同時,仍可運用周轉圓的數學公式說明行星運行的軌跡。這種說法與教會所持的說法相合...
中地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地學說 (central place theory) 定義中地學說(central place theory)由德人克利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所提出。基本論題是:中地必須對小於其本身的地區,供給財貨和服務,中地對周圍地區擔負中央服務。理論上中地的服務範圍,呈等面積的六邊形。克氏根據德國南部城市,將中地分類為七個組群,即市場村閭、鎮中心、地方中心、地區城市、小邦首府、省府城市和區域首府,每一組群和其他組群,具有一合乎規則的數...
大陸漂移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起源2 理論與證據3 學說的缺陷與後續發展4 參考書目 起源早在十七世紀,隨著世界地圖的進步,已經有人注意到南美洲與非洲的海岸線可以互相嵌合,但並未有進一步探討。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兼地球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認為所有陸塊原本皆來自盤古大陸,是二億年前分裂後慢慢漂移才變成如今的七大洲。這才引發人們熱烈探討。 理論與證據理論:太陽與月亮會造成潮汐,並可以引領大陸漂移;而漂移過程中,龐大堅固的陸塊可以壓破海洋地殼。證據...
板塊構造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討地球演化歷史的地球科學理論。板塊學說認為地球表面係由相互運動的板塊組成,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則負載於板塊之上。板塊邊緣為線狀的地震帶及火山活動帶所界定,主要可分為三種型態:(1)擴散式,即中洋脊。海洋地殼由此向兩邊擴散,同時產生新的海洋地殼。(2)聚合式,若大陸板塊彼此互相碰撞擠壓,即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若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彼此接近,較重的海洋板塊隱沒於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和島弧。(3)剪力式,即轉移斷層帶,發生於板塊相對運動方向與板塊邊緣平行的情況下。另外三個板塊的交會點稱為三合點。板塊構造學說成功的解釋了地球上地震及火山活動的分佈情形,以及地球形貌如海盆、海溝、和中洋脊等特徵...
教育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學說」或「教育術」(Erziehungskunst)一詞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其著作[教育論]中所呼籲要建立教育科學理論基礎時,所必須進行的專門研究。
  康德不僅是位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自一七七六年至一七八七年間曾四次擔任寇尼斯堡大學的教育學講座。康德的教育學講義在其逝世前一年(1803)由其門生林克(F.Th. Rink)整理編印,成為目前通稱的[教育論]。康德在書中極力提倡教育實驗與建立教育學的必要性;認為教育是一種藝術,教育活動不是單純地靠父傳子、子傳孫的一種無意識無計畫的模仿傳遞,而須有學術性的科學理論基礎...
畢達哥拉斯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80~490 B.C.)為希臘思想家,相傳出生在薩摩斯島(Samos)。據說他曾經去過埃及,受到當地及東方思想的影響,因而形成其獨特的學說,迥異於先蘇格拉底時期的思想家。
  畢達哥拉斯與其弟子在義大利南端的克羅頓(Croton),建立了一個類似宗教的團體,日後形成所謂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ism)。團體中的成員過著共同生活,財產共有,刻苦修行,遵守清規,飲食齋戒。相信靈魂輪迴,世界的原質是數字,因其蘊涵萬有的和諧性;所以可以用數的形式來了解人生的內容,導引出宗教性的生活規範。
  由於畢達哥拉斯學說富有神祕性,其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