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朝拜的儀節。《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傳》:「元祐元年復得疾,詔朝會再拜,勿舞蹈。」《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後現代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現代舞蹈一詞之產生,應可歸功於美國舞蹈家瑞娜(Yvonne Rainer),她為了與當時的現代舞作區隔,首先明確指稱出後現代舞蹈,並首見於美國《戲劇評論》探討後現代主題的文獻資料中。所謂的後現代舞蹈,其精神與態度主要是對講究邏輯線性發展、注重嚴謹形式、強調理智理性之現代舞的反動、反叛及顛覆,故後現代舞蹈呈現多元面貌,很難歸納、定義,但一般而言,後現代舞蹈家較喜以遊戲、反諷的手法,來突顯其與現代舞的「一本正經」「追求典範」之差異。以瑞娜為首包括布朗(Trisha Brown)、高登(David Gordon)、派克斯頓(Steve Paxton)等人在內,於一九六○年代初,接受了鄧恩(Robe...
Taryn Benbow-Pfalzgraf & Glynis Benbow-Niemi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Modern Dance》1998.
創造性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造性舞蹈所強調的是一種動作教育的過程,不是指形式化之各類舞蹈技巧訓練。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視每位參與者為一獨特個體,可從模仿、即興入門,經由引導啟發之方式,讓學生自在地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不斷學習、探索肢體動作的可能性,增進肢體運動能力,達到表達、溝通及自我實現的目的。
  創造性舞蹈,亦稱教育性舞蹈(educational dance),本質是獨特的一種連續性自我探索過程,舞者以適合自己的方法,將個人潛藏的內在資源,轉為外在身體直接而清楚的陳述表達。它沒有如芭蕾、現代舞或民族舞蹈所必須學習的特定基礎技巧與型式,沒有傳統所謂好看或不好看的評價,更沒有對與錯的論斷。創造性舞蹈最主要是希望經由不設定形式的肢體動作,讓一個人透過自由的身體經驗來表達內在的感受,進而將注意力放在自我表達及尋求新的呈現方法上。
  創造性舞蹈的發展,和現代舞發展的源始相同。十八世紀中期,一位在當時十分著名的芭蕾舞教師諾夫瑞(Jean George Noverre, 1727~1...
有氧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運動。配合有節奏的音樂舞動全身,能提高心跳速率,消耗高度氧氣,使葡萄糖在有氧狀況下被氧化,藉以強化心、肺、血管、循環系統的功能。
舞蹈特殊才能班;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於1981年在臺灣新成立的一種學校舞蹈教育體制,為國內、外藝術教育制度之創舉。該教育體制規劃理念緣由於第二屆國建會(1979),與會舞蹈學者劉鳳學(參見「新古典舞團」)之建議;她提出應設立「藝術專業教育一貫制體系」建言,以培育國家優秀專業人才,尤其音樂和舞蹈應從小學開始。又1980年教育部故國教司長方炎明(1930-2003)教授,是位積極辦學且富創意之教育家,他依據當時行政院頒布「……應加強文化建設及育樂活動……」條例,即時成立了各項藝術教育班籌備委員會;舞蹈及特教等方面聘請高棪、劉鳳學、張麗珠、廖幼芽、莊美玲、麥秀英、伍曼麗、及林孟真、陳淑美、簡茂發、郭生玉、黃國彥、等學者專家參與籌...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七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舞蹈教育班評鑑報告書》(民國79年12月)、教育部特殊教工作小組《八十七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舞蹈班評鑑報告書》(民國88年6月)、張麗珠《特殊才能資優教育「舞蹈類」》(高雄師大特殊教育中心編印,1996.6)。
熱門流行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熱門流行舞蹈是伴隨著熱門流行音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有規則或無規則之獨特風格的舞蹈。它隨著熱門流行音樂的交替興衰而存亡變革,沒有特定系統或規格化的基礎訓練,也沒有特定的形式,人們可以憑著對音樂的感受即興地產生新的舞步和動作風格,可說是充滿了獨特個人色彩的舞蹈形式。
  此類舞蹈產生於一九五○年代,當時因搖滾樂、熱門音樂的興起,又適逢工商業的高度發展,人類的生活日趨緊張,為發洩緊張的情緒,自然而然地透過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出強烈的肢體語言,進而衍生成為舞蹈動作。在不同時期發展的流行音樂,均有不同的風格與特性,當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在大街旁、公園中、家庭聚會或舞廳裡,隨著當時正流行的熱...
荷蘭舞蹈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舞團成立於1959年,係由卡洛.勃尼(Carel Birnie)與班潔明.哈克維(Benjamin Jarkarvy)為脫離「荷蘭國家芭蕾舞團」(Het Nederlands Ballet)而組成的。舞團成立宗旨為渴望自傳統舞蹈中解放,以探索現代舞各種不同型式的結構。對於舞蹈語言的原創性,舞團本身律動的生命力,美國式古典和現代舞交織的手法,皆豐富了該舞團的領域,故此團能在現今世界舞壇中立於赫赫顯著之地位。舞團成立之初,傑伯.福利爾(Jaap Flie)、儒狄.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漢斯.曼恩(Hans von Manen)、查爾斯.查尼(Charles Czarn...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1987》、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87,1999年、《表演藝術雜誌》第75期 1999年3月。
中國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舞蹈是指中國傳統的民族舞蹈。根據史籍記載,中國舞蹈起源甚早,其早期活動可溯自黃帝時代。由於歷史年代久遠,且中國幅員廣大,除了地處中原的漢族之外,尚有相當多不同地區的種族,如滿、蒙、藏、苗等,因此舞蹈的演進與變化過程相當複雜而豐富。目前中國舞蹈大致可分為三大類:(1)古典舞-以傳統宮廷中之樂舞或戰舞所流傳下來的舞蹈為主;(2)民間舞-富各地方或地區文化特質色彩,廣為民間流傳的地域性舞蹈,如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雲南花鼓等;(3)民族舞-包含邊疆各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或民間舞蹈,如蒙、藏、傜、夷、傣等各族的歌舞。
  中國早期的舞蹈多用於祭祀、教育、醫療與歌頌功德。周朝咸認是中國舞...
荷西李蒙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46年荷西.李蒙(José Limón, 1908-1972)成立了李蒙舞蹈團,由恩師多麗絲.韓福瑞(Doris Humphrey)任舞團藝術總監。該團不僅是美國現存的資深現代舞團之一,更是首屈一指的代表團體,成立迄今已達五十餘年,足跡遍及美國各州及世界三十餘個國家。該團最大的特徵是結合美國及歐洲現代舞的精神與風貌,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李蒙曾經創作了74支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李蒙以其慣有的方式,強調肢體的重量與流動感的交互變化,這雖是承繼韓福瑞的特殊技巧,但經過李蒙的重新詮釋,儼然為美國男性舞者開拓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新天地。1972年十二月二日李蒙去逝,由露絲.客瑞爾(Ruth Cu...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87。
中華民國舞蹈學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1951年成立,稱謂「中華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初始成立目標乃因當時國家領導人, 認國勢備戰中的戰地軍隊,予以歌舞活動可鼓舞士氣,又當時國內藝文界相關人士熱烈呼應政府推行的 「復興中華文化」政策,乃發起推行民族舞蹈政策,遂於1951年十月透過國防部總政治部、教育部、內政部等機制聯合成立推行委員會,何志浩將軍為主任委員,由舞蹈音樂、美術、攝影等專家擔任委員,1953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三月一日於臺北市三軍球場(建於現總統府前之廣場)首次舉辦全國性大規模「民族舞蹈表演會」,盛況熱烈、轟動。因此翌年二月委員會聯合相關單位開始舉辦第一屆全國民族舞蹈比賽,為期四天、共102支舞碼參賽,推行委員會同時發...
《民族舞蹈月刊》(創刊號、1958)、《臺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1995.4)、中華民國舞蹈學會提供「簡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