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國舞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ese Dance
作者: 劉美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國舞蹈是指中國傳統的民族舞蹈。根據史籍記載,中國舞蹈起源甚早,其早期活動可溯自黃帝時代。由於歷史年代久遠,且中國幅員廣大,除了地處中原的漢族之外,尚有相當多不同地區的種族,如滿、蒙、藏、苗等,因此舞蹈的演進與變化過程相當複雜而豐富。目前中國舞蹈大致可分為三大類:(1)古典舞-以傳統宮廷中之樂舞或戰舞所流傳下來的舞蹈為主;(2)民間舞-富各地方或地區文化特質色彩,廣為民間流傳的地域性舞蹈,如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雲南花鼓等;(3)民族舞-包含邊疆各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或民間舞蹈,如蒙、藏、傜、夷、傣等各族的歌舞。
  中國早期的舞蹈多用於祭祀、教育、醫療與歌頌功德。周朝咸認是中國舞蹈的黃金時期,周公制禮作樂,重視樂舞教育,系統的舞蹈課程,奠定了中國舞蹈發展的基礎。魏晉南北朝時代,曾將周、秦、漢等朝代的舞蹈加以增改更名,種類上則區分為雅舞和雜舞之別(即宮中宮廷舞和民間舞之分)。隋、唐時代,由於各種各類民族文化之交流交融結果,舞蹈內容與種類因集當時中外古今之大成,故到達空前豐富的境界。唐朝尤以宮廷舞最盛,可謂中國舞蹈史上的另一個黃金時期。當時的舞蹈流傳到日本,對日本舞蹈的形式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到了唐末,舞蹈由盛轉衰;甚至到了宋朝,在重文輕武觀念影響之下,許多宮廷舞蹈類目內容逐漸失傳,倒是民間的歌舞、雜技仍在發展,這對「舞蹈民間化」有很大的貢獻。到了元朝,由於主政者好歌舞,當時舞蹈富有濃厚的邊疆風味。明朝恢復了樂舞制度,對傳統舞蹈的復興與革新投注了一分心力。然清朝科舉昌盛,舞蹈反被輕視,加上戲劇的蓬勃發展,使舞蹈成為它的附屬品。中國舞蹈因乏舞譜紀錄,故舞蹈資料流失甚多,許多動作目前只能循古籍記載中探索重建,或於戲劇的身段動作中去尋找。
  民間舞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常以歌舞並存,一般是耕作、節慶或農閒時的活動之一。主要有秧歌、花鼓、採茶等三大類,各地方均有不同的風味與特色。除漢族的民間舞外,尚有滿、蒙、回、藏、苗、傜、傣、夷等族,分布在內蒙、新疆、西藏、雲南等邊疆地區,各族的歌舞都相當豐富,且風貌多變,各具特色,是我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值得加以收集、整理與保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國舞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