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5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講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敘述、陳說。如:「他跟朋友講述環遊世界的見聞。」
講述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講述法(didactic instruction)目錄1 意義2 適用情境3 技巧4 限制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意義講述法是至今最普遍為各級教師使用的一種教學法,又被稱為注入式教學法、註釋式法、演講法等。通常藉由具人性的教師做為教材的傳輸者,而出現教師主導大不分上課時間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型式。(註1)採用講述法的原因如下(張世忠,19990)1.方便:不受時空的限制。2.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照前面的說法。如:「傳述」、「述而不作」。
說明、記錄。如:「敘述」、「描述」、「記述」、「口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如:「演講」、「講話」、「講故事」。
說明、解釋。如:「講課」、「講評」、「講經」、「講解」。
注重、顧及。如:「講交情」、「講面子」、「工作要講效率。」
商議。如:「講和」、「講價」、「講條件」、「講價錢」。
較量、比較高下。如:「這次競技是講文的還是講武的?」
量詞。用於計算講次的單位。如:「民生主義第三講」。
緣木求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秋時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很想效法他們,便向孟子請教有關他們的事蹟。孟子說他沒聽說過,但可以為齊宣王講述如何以仁德統治天下。孟子認為,要以仁德統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顧、愛護百姓。可以先從尊敬自己的父兄、愛護自己的子弟開始,然後推及別人的父兄子弟,這樣就能治國、平天下了。如果不從這基礎開始做起,就想開疆闢土,使其他諸侯歸順而稱霸天下的話,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抓魚,是不可能達成的。後來《孟子》原文的「緣木求魚」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耳濡目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時,虔州長史房啟因病去世,文學家韓愈為他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蹟。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而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變而出,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南柯一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講述了一個叫淳于棼的人,做夢到大槐安國做了南柯太守,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卻發現只是短短的一個夢,而所謂的大槐安國也只不過是住宅南邊大槐樹下的螞蟻窩 2.語譯比喻一場空歡喜,也形容做了一場大夢 3.故事內容有個叫淳于棼的人做了一個夢,到大槐安國做了南柯太守,飛黃騰達,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卻發現只是短短的一個夢。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黃粱一夢 黃粱美夢 人生如夢 相反詞槐安之夢 一枕南柯 ...
左右逢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右逢源」原作「左右逢原」。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觀上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孟子》一書為弟子輯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見他對孔子理念的傳承,並可得見他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離婁〉一篇多論仁政及盡倫希聖之事,典源所從出的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為學應有的態度。孟子以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學問,必須用心去體會。若能自得於心,則所學才能深固,應用起知識才能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左右逢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後則泛用於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方法,以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篇所講述的內容,可說是互為表裡,自古以來甚為學者所推重,直至今日,書中的道理仍然深具價值。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
道聽塗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得,才能對人講述,在道路上隨便聽到的消息,一定很多謬誤,不能輕易相信,更不能當成是真的,逕向他人轉述,如果這樣去做,便是自己毀棄自己的德行。後來「道聽塗說」演變為成語,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