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過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誤聽、誤信。《戰國策.燕策二》:「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耳朵收受聲音。如:「聽力」、「聽覺」、「傾聽」、「聽音樂」。
探問消息。如:「打聽」。
順從、服從。如:「聽從」、「聽話」、「言聽計從」。
等候。如:「靜聽消息」、「聽候指示」。
任由、任憑。如:「聽任」、「聽憑」、「聽天由命」、「聽其自然」。
治理、處理。如:「垂簾聽政」。
裁決、裁斷。如:「聽獄」、「聽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空的經歷。如:「過年」、「過河」。
超出、超越。如:「過分」、「過期」、「過半數」。
錯誤。如:「過失」、「知過能改」。
表示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如:「看過」、「走過」、「吃過飯」。
處罰的類別。如:「大過」、「小過」。
忍受、領受。如:「難過」、「心裡不好過」。
太甚。如:「過度」、「過獎」。
轉移。如:「過戶」。
無濟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劉摯〈論分析助役〉(據《宋文鑑.卷五七》引)若夫馮京、王珪同列預政,皆依違自固,不扶顛危。雖心悟其非而無所捄正,己之進退又媕婀而不決,皆非所謂輔臣之體。臣四海之內,孤立獨進,陛下過聽,任以風憲。嘗切思之,近歲臺諫官1>疊以言事罷免2>,豈其言皆無補於事歟?豈皆願為訐激險直之語,以自為名而絜去歟?嘗以謂欲言政府之事者,其譬如治湍暴之水,可以循理而漸道之,不可以隄防激鬥而發其怒。不惟難攻亦為患滋大。 〔注解〕 (1) 臺諫官:專司諫諍之職的官吏。 (2) 罷免:罷黜、免官。
全語文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透過語文學習」(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的過程中,以語文為工具,透過聽、說、讀、寫來探索世界。文學作品是完整而真實的語文,加上教學活動以主題統整,這就是完整的學習。語文學習是跨符號系統:外語的學習,設計各種不同符號(語言、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的教學參與活動,可以提供學生延伸意念的表達,得到多元的學習。語言的使用以意義為中心:語言學習的目的是溝通,重心在於意義和實用功能,所以語言的教學應在有意義的社會語言事件中,有目的使用語文學會讀寫。語文學習是結合生活經驗:Goodman(1986)...
不合時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一一.哀帝紀》(二年)八月,詔曰:「(時)〔待〕詔夏賀良1>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2>,可以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制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下有司。」皆伏辜。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趙)玄、孔鄉侯(傅)晏有罪。博自殺,玄減死二等論,晏削戶四分之一。語在〈博傳〉。 〔注解〕 (1) 夏賀良:?∼西元前5,西漢末方士甘忠可弟子。忠可崇黃老與儒家讖緯之說,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假託得赤精子真傳,因語涉朝政,成帝時遭彈劾伏誅,弟子仍密傳其道。哀帝時夏賀良建言改元易號,以續漢祚。後帝覺其言無驗,視其執左道、...
聽能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取適當的反應。純音聽力檢查就是觀察兒童對聲音的反應能力,不會做反應的兒童就是「無法施測」。有些兒童經過聽能訓練後,懂得如何做反應,再重新做聽力檢查時,結果聽力反而好起來,就是這個原因。輕度、中度重聽,或4-5歲以後才重聽的幼兒,較少對聲音不會反應。特別需要聽能訓練者是:重聽的嬰幼兒、先天性或嬰幼兒期就失去聽力的重度重聽兒童,或因腦傷而有聽知覺異常的幼兒。訓練時可利用視覺或聽覺容易捕捉的刺激或反應之各種遊戲。如在兒童面前敲鈸,令其聽到聲音時舉起雙手;教師敲一下鼓,兒童堆一個積木。這些動作熟練後,再令兒童面向後面,從背後練習...
無補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濟於事」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劉摯〈論分析助役〉(據《宋文鑑.卷五七》引)若夫馮京、王珪同列預政,皆依違自固,不扶顛危。雖心悟其非而無所捄正,己之進退又媕婀而不決,皆非所謂輔臣之體。臣四海之內,孤立獨進,陛下過聽,任以風憲。嘗切思之,近歲臺諫官1>疊以言事罷免2>,豈其言皆無補於事歟?豈皆願為訐激險直之語,以自為名而絜去歟?嘗以謂欲言政府之事者,其譬如治湍暴之水,可以循理而漸道之,不可以隄防激鬥而發其怒。不惟難攻亦為患滋大。 〔注解〕 (1) 臺諫官:專司諫諍之職的官吏。 (2) 罷免:罷黜、免官。
時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時的需要。《漢書.卷一一.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背古,不合時宜。」《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後來還虧了一位文案老爺,廣有才學,通達時宜,居然能領略制臺的意思,分開眾人。」
口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歌唱、說話、讀書時的咬字發音。如:「口齒不清」。《紅樓夢》第五四回:「不過聽我們一個發脫口齒,再聽一個喉嚨罷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