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粗紋峨螺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粗紋峨螺
英文名: Pollia undosus
描述:
英名Waved goblet, Buccinum 。貝殼紡錘形,殼長約可達5公分,殼頂尖,殼堅實,螺塔頗高,側面近乎平直,體層大,殼皮發達且呈絨毛狀。殼表呈白色、棕色、橘色,具有大約5至10條(體層)粗的黃色、紅褐色、紫褐色、黑褐色或黑色的螺肋,有些個體螺肋會有規律的膨大和縮小,形成縱肋。殼口呈白色,菱筊形,螺軸上有褶襞,外唇加厚,內唇與外唇的邊緣呈橘黃色至淡黃色,且均有小齒,前水管溝短而寬。口蓋角質,橢圓形,黑褐色。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的溫暖海域,包括南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查戈斯群島、阿拉伯東部、紅海、模里西斯、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海南、東沙、南沙、西沙、臺灣、日本、澳洲、新幾內亞、波里尼西亞等地區,臺灣地區分佈於北海岸、東北角、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蘭嶼、綠島、恆春半島、小琉球、澎湖等地,經常可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