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掘穴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jué xuè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ué xuè
解釋:
  1. 挖洞穴。
    【例】田鼠喜歡在田裡掘穴而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掘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ué xuè
解釋:
挖掘洞穴。如:「田鼠喜歡在田裡掘穴而居。」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魚狗》:「魚狗,《爾雅》謂之鴗,又曰天狗,大如燕,喙尖長,足短色紅,能在水面捕食小魚,如獵狗然,故名。全體青綠色,背淡黃,常在水邊掘穴築巢而居。」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掘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知識 1:
  穴居型爬蟲類的特化,讓牠們能夠在各種不同硬度的基質中掘穴。雖然腳可以用來挖掘,但是穴居在無足族群中比較普遍,這些族群的細長身體特別適合穿透這些沙土。
  因為許多穴居型的爬蟲類都是無足的,所以穴居性通常是一種主要的選擇性力量,對於腳的退化的演變較有利,而且引導到蚓蜥的源頭。雖然這些族群的早期歷史仍尚未被釐清,但無足化一定與穴居習性有相當的關聯。
  蚓蜥擁有多樣化的行進模式,這些模式與穴居的生式方式有關。不同的世系有著與牠們的挖掘行為相關的顱骨差異。雙足蚓蜥,是唯一還有腳的蚓蜥,牠們擁有遲鈍的口鼻,並且利用那對很短的前腳來挖土,在表面活動的時候,也用來移動身體前端。無足的蚓蜥利用牠們的頭部把土推開,而牠們頭骨的形態通常反映出牠們的挖掘行為。有些蚓蜥擁有垂直脊椎的頭骨,並且利用頭部的側向移動來挖掘。其他的族群,像是巨蚓蜥屬,也是來自非洲,擁有背面擠壓的頭骨,當牠們挖土的時候,會靠著洞穴上方來壓縮土壤。短頭蚓蜥科的頭骨較短,通常在口鼻處有較重的鱗片,並且利用旋轉來挖掘。蚓蜥也許利用波動式,折褶式,或者直線式行進,而且一種東非的短頭蚓蜥,利用一種類似盾尾蛇科的內部折褶動作來行進。
  鬆散的沙土對掘穴行進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挑戰。當動物在地表下移動的時候,身體後方的鬆軟的沙土會崩塌下來,並且在全身表面產生磨擦力,在水中也是如此。很多有鱗目動物會潛入沙中(埋入沙中以躲避掠食者),或者說,在沙中游泳(有較長的期間在地表下移動)。潛沙的行為發生在六種蜥蜴家族中,其中有很多族群的腳趾都有纓鱗,像是趾緣蜥就是有纓鱗腳趾的蜥蜴。許多蜥蜴也擁有埋頭的下顎,而有些,像是趾緣蜥,則擁有特化的唇狀鱗,這種鱗片形成一種刀刃讓牠們在沙中更容易穿透。潛沙行為與推進機制的複雜多樣性,包括主軸的與附肢的,都被那些不同的潛沙族群所使用。
  有些石龍子科的動物,像是砂魚蜥,就是一種在沙中游泳的物種,牠們利用強力的主軸彎曲來產生推進力,讓自已能在沙中悠遊。砂魚蜥的內耳對於震動的感受非常敏感,像是由蟲子在沙子表面行走所發出的震動。這種蜥蜴會定位蟲子的所在地,然後游到蟲子下方,並很精準的從正下方冒出來,以完成一個成功的伏擊。當牠們在沙子上方的時候,牠們會將頭壓到沙面下,很明顯地是在聆聽獵物的位子。
  肺中的供氧呈現出在沙中行進的獨特問題。對大部分有鱗目來說,呼吸牽涉到肋骨的擠壓,這會讓身體的直徑縮小。然而,對於沙泳者來說,沙子會立即地填補周圍的空間,讓隨後的呼吸無法完成。為了不讓這個情形發生,有些潛沙者,像是趾緣蜥,和沙泳者,像是砂魚蜥,會提起並放低牠們的腹側面,留一個自由的空間不讓沙子往下落,並讓隨後的呼吸動作得以完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掘穴
主題: 動物
作者: 黃文山
數位化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紀錄類別: 動物學習資源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