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可替代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ubstituierbarkeit, Nature of Substitution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可替代性」係指生活經驗的傳遞。在教育人類學的理論申,非常重視生活經驗的獲得,因為生活經驗是處理生活上各項問題及學習的重要基礎;而生活經驗的「可替代的」性質,在於顯示生活經驗的可傳遞性。生活經驗可以互相交流,如果無法替代,勢必每個人都要親身體驗。這樣一來,每個人每件事都要親身體驗,那就太繁瑣了,不如每個人把經驗說出來,互相交流與互相參考,來得方便有利。教育本來就是生活經驗的傳遞,就是有生活經驗的人告訴沒有生活經驗的人。這種現象,德國教育人類學家芬克(Eugen Fink)稱為「生活經驗的替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替代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