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漿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 jiā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岩漿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 jiāng |
解釋:
地球內部尚在熔融狀態的流體物質。主要成分為矽酸鹽,也含一些氧化物、硫化物、水及氣體等,冷卻後形成火成岩。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岩漿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知識 1: 關於岩漿的概念是經由火山活動的觀察與研究建立起來的。有些火山噴發時,不但有氣體和固態碎屑的爆發,同時還有灼熱的熔融物質從火山口溢流出來。前者稱為揮發分和火山碎屑,後者稱之為熔岩流,這說明了地下深處有一種高溫熾熱的熔融物質存在,這種物質稱為岩漿。熔岩流來源起自於岩漿,雖然接近於岩漿成分,但岩漿在噴發過程中,壓力驟減,揮發分已大量逃逸,所以熔岩流成分,已不能真正代表地下深處的岩漿成分。 曾經一度有人認為地下深處有一個持久綿延完整的岩漿層。但是根據地球物理的資料分析,地下並不存在一個液體層,而主要是結晶狀態的固體。因為地下深處,雖然溫度較高,但負荷壓力也很大,使地下深處的組成成分與該處溫度、壓力相搭配,處於穩定或介穩狀態,只有構造運動所引起的斷裂達到一定部位,壓力突然變化或溫度局部升高,才會導致地殼深處及上部地函的低熔點組成成分產生部分熔融,轉變成液體成分,從而產生岩漿,並沿著壓力釋放的斷裂上升,形成岩漿活動。 目前一般認為岩漿是在上部地函和地殼深處形成的,是一種以矽酸鹽為主要成分的熾熱、黏稠並含有揮發成分的熔融體。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是矽酸鹽成分的岩漿,較特殊的也有碳酸鹽、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等岩漿。岩漿可以從地殼深處或上部地函往上侵入到地殼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凝成火成岩。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岩漿 | |
主題: | 地質 |
作者: | 莊文星 |
數位化單位: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
紀錄類別: | 地質學習資源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