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狹翅弄蝶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狹翅挵蝶 Isoteinon lamprospilus formosanus 翅底色黃褐色,後翅腹面具9個白色斑且外圍有細微黑框,後翅背面褐色無斑紋,前翅背腹兩面皆有7個大小不等的白斑,雌蝶體型較大,白斑較發達,其餘與雄蝶相似。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芒草、台灣蘆竹、五節芒、台灣芒、求米草、白茅等。雌蝶將卵產在日照充足的寄主植物葉面,幼蟲孵化後吐絲將葉緣捲成桶狀的蟲巢,最後在裡面化蛹。成蟲常在林緣花叢訪花、吸水或吸食動物排遺。成蟲全年出現,主要發生在3~9月,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另外在日本南部、中南半島南部以及華南東部也有亞種分佈。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狹翅弄蝶
世界地理分布: 日本南部
中文亞科名: 弄蝶亞科
中文亞綱名: 有翅亞綱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鱗翅目
中文科名: 弄蝶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科名: Hesperiinae
拉丁亞種名: formosanus
拉丁亞綱名: Pterygota
拉丁屬名: Isoteinon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拉丁科名: Hesperiidae
拉丁種小名: lamprospilus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