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口同辭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kǒu tóng cí |
解釋:
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形容眾口一辭、意見相同。唐.李翶〈答侯高第二書〉:「苟異口同辭,皆如足下所說,是僕於天下眾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也作「異口同聲」、「異口同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異口同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猶「異口同聲」。見「異口同聲」條。 |
|
書證:
01.晉.葛洪《神仙傳.卷六.王真》:「魏武帝聞之,呼與相見,見似年可三十許,意嫌其虛詐,定校其鄉里,皆異口同辭,多有少小見真者,乃信其有道,甚敬重之。」
02.唐.李翶〈答侯高第二書〉:「苟異口同辭,皆如足下所說,是僕於天下眾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
03.宋.司馬光〈辭樞密副使第六劄子〉:「未嘗有四海之內卿士大夫、農商工賈,異口同辭,咸以為非,獨信二三人之偏見,而能成功致志者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