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羊背石 - 教育百科
ˊ
ˋ
ˊ
  • 漢語拼音 yáng bèi s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g bèi shí
解釋:
一種冰川流過岩層表面形成的磨蝕地形。因岩石表面擦痕多,頂部渾圓,形似羊背而得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羊背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oche Moutonnee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表堅硬岩層受大陸冰川磨蝕,形成一群圓丘,有如群羊伏臥其間,故稱為羊背石。其上有許多擦痕,由此可看出冰川移動的方向。羊背石因受冰州的擠壓作用,迎冰河推進的方向,因為被冰河削磨而呈低平光滑之貌,而羊背石向冰河下游側則因冰拔、挖掘作用而坡度陡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羊背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