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暴龍蜍鮟鱇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暴龍蜍鮟鱇
英文名: Tyrannophryne pugnax
描述:
背鰭鰭條6;臀鰭鰭條4,胸鰭鰭條14-16,尾鰭鰭條9。體相當延長,前方半部扁平,尾部細長側扁。頭部扁平,略為方形,眼睛位於兩側。口相當大且寬,前上頷骨分離、上頜遠超出下頜;吻觸手及其支鰭骨相當短,餌球位於口腔上方,腹視可見。牙齒為犬齒狀,相當延長。體色深棕色,口腔白。新鮮時,口腔及各鰭條末端為黃螢光色。本種1912年發表自菲律賓,但因模式標本餌球損壞,故無從確認該特徵,台灣產兩標本之餌球構造具有相當之差異,故目前僅為暫時之鑑定,未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何宣慶 2012/12)
分布:
廣泛分布全球。臺灣採自東北部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