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紅嘴黑鵯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紅嘴黑鵯棲於海拔200~1200公尺間之熱帶森林,平常為三、五成群在樹梢上活動,冬季則聚集成群於狹谷林中喧鬧。以啄食植物的漿果,果實和昆蟲為生。在臺灣的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2~3枚蛋,蛋為淡粉紅色,有褐紫色斑。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紅嘴黑鵯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雀形目
中文科名: 鵯科
中文綱名: 鳥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Hypsipetes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拉丁科名: PYCNONOTIDAE
拉丁種小名: leucocephalus
拉丁綱名: AVES
拉丁門名: CHORDAT
棲所環境: 針闊葉林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相關客家語 紅觜阿啾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