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海崖侵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a-Cliff Eros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海崖為直接面海,陡直、高峭的海岸地形,通常由垂直的崖面(cliff face)及階面(terrace)所組成,為常見的侵蝕性海岸地形,尤其在岩岸發育特別良好。海崖的生成主要受地殼的抬昇及海平面的長期變動所控制,波浪侵蝕作用形成平坦的海階後,地殼緩慢抬昇,這期間海崖的崖面不斷的受各種侵蝕作用,邊坡不穩定產生的沈積物堆積在海崖底部,由於波浪作用將沈積物搬離,因此陡峭的崖面得以維持。
  影響海崖侵蝕的因素非常複雜,最主要的因素為海崖本身的岩性及地層的走向,而侵蝕作用可分為海洋及陸上侵蝕作用。海洋侵蝕作用除了波浪的直接侵蝕外,離岸流、暴潮、海嘯等海水面的快速變動都會造成海崖侵蝕;陸上的侵蝕最主要受重力所引發的崩塌作用,降雨,地下水造成地層滑動等影響。另外植被、生物侵蝕及地震等因素也會影響海崖的穩定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海崖侵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