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寄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ㄨㄛㄈㄨˋㄖㄨˊ:「ㄐㄧˋㄊㄨㄛ」、「ㄐㄧˋㄨㄤˋ」、「ㄐㄧˋㄈㄤˋ」、「ㄐㄧˋㄧㄤˇ」、「ㄐㄧˋㄇㄞˋ」、「ㄐㄧˋㄘㄨㄣˊ」。
  2. ㄈㄨˋㄖㄨˊ:「ㄐㄧˋㄕˊ」、「ㄐㄧˋㄓㄨˇ」、「ㄐㄧˋㄐㄩ」、「ㄐㄧˋㄕㄥㄔㄨㄥˊ」、「ㄐㄧˋ宿ㄙㄨˋㄕㄥ」。
  3. ㄔㄨㄢˊㄙㄨㄥˋㄖㄨˊ:「ㄐㄧˋㄒㄧㄣˋ」、「ㄐㄧˋㄑㄧㄥˊ」、「ㄧㄡˊㄐㄧˋ」、「ㄐㄧˋㄩˇㄅㄞˊㄩ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寄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託付。
    【例】寄託
  2. 傳達言語、心意,或透過郵遞傳送書信、包裹。
    【例】寄信、寄包裹、寄語白雲
  3. 暫時依附。
    【例】寄居、寄宿、寄食
  4. 臨時委託。
    【例】寄存、寄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暫時的托身。《文選.曹丕.燕歌行》:「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佗方?」《聊齋志異.卷三.連瑣》:「何居里,久寄此間?」
2.託付、依附。如:「寄託」。《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傳達言語、書信、心意等。今多指透過郵遞傳送。如:「寄信」、「寄郵包」、「寄語白雲」。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曲:「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
[副]
1.暫時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臨時委託的。如:「寄存」、「寄賣」。
[形]
非親生關係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à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寄送。
  2. [[動] ] 委託、存放。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