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5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因果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因」一詞,有時用來代表必須條件的意義,有時又用來代表充分條件的意義。當我們分析一事件,並希望加以消除其中的特定因素時(如生病時以某些處方來殺除病菌),其原因(病菌)即為必要條件的意義;或者希望加強某些事項時(如冶金時加熱或冷卻以增強金屬的硬度),其原因(加熱或冷卻)即為充分條件的意義。對於一種 「結果」的「原因」之分析,可以界定為因果分析:「原因」作為必須條件的意義時,只能由果來推因;而作為充分條件的意義時,只能由因來推果。
當我們使用「原因」一詞時,都是預設一種主張:因果關係是一致的,承認某種特殊情況(原因)會引致一種特殊結果。這也是因果律(causal law)的主要... |
果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果然。《紅樓夢》第五七回:「賈母道:『果真不妨?』王太醫道:『實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
|
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強調,人類高層次的心智發展源自歷史文化的傳承及個人的社會經驗。其論點堪為教育理論基礎者有二:(1)符號化(symbolization)與認知的同步發展;(2)人際間社會性的互動對於簡單心智能力轉趨複雜的貢獻。首先,維果斯斯主張人類符號化賦予符號(包含語文或非語文)意義的過程是心智成長與思維精進的主要機制。 內容說明以使用語言文字的程度來看,兒童認知發展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1...
|
因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原因和結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後關連。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斷了。」
2.佛教基本理論之一,謂因和果。佛教認為一切的生命形態和生活遭遇,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果,而過去意志行為則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間是相對的關係。《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六:「果有為離繫,無為無因果。」《南史.卷五七.范雲傳》:「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
3.緣由。《紅樓夢》第六五回:「又還有一段因果,我們家的規矩,凡爺們大了,未娶親之先,都先放兩個人伏侍的。」
|
正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行者證道,獲得成就,稱為「正果」。後比喻美好的結局。《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誰知是老大一段姻縁,幾乎把女子一生斷送了!還虧得後來成了正果。」
|
後果堪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結果、影響令人憂心。如:「今日世人如果再不停止對熱帶雨林的濫墾濫伐,後果堪虞。」
|
因果比較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果比較研究法又稱「事後回溯研究法」(expost facto research),或者稱為「解釋觀察研究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一種有系統的實證探究方法,只是研究者不能直接控制獨立變項。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或事件,大都是已經發生過,或是正在進行中,其間的各種變項自始即不能被操縱或控制,只能從諸變項間推論存有的關係,而無法作直接的干預。
在科學教育或行為科學的研究中採用因果比較研究法的時機如下:(1)對已經發生過事件,其間的各種變項已無法被操縱或控制;(2)如運用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時,可能有些變項無法被操縱,或因操縱變項時將導致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而使實驗研究法受到限制。因果比較研究... |
因果報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迴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果關係。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致未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果。這種因果關係,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
|
果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鮮果擠榨出來的汁水,或鮮果汁水做成的飲料。如檸檬汁、葡萄汁等。
|
不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成,不能實現。三國魏.曹丕〈與鍾大理書〉:「求之曠年,不遇厥真,私願不果,飢渴未副。」《三國演義》第二二回:「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