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5641 ms
共 1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姥鯊或象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torhinus maximus (Gunnerus, 1765)
形態特徵如科之描述。
西北太平洋,澳洲南部海域,東太平洋之北美洲及南美洲沿岸海域,大西洋西北部、北部及東北部海域,冰島、挪威海域均有其蹤跡。臺灣於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曾有漁獲記錄。
出現於溫帶沿近海表層水域,經常單獨、成雙或成群結隊於水面濾食浮游生物,其群聚於表層的行為被認為與索餌及生殖交配有密切關連。象鮫有躍出水面再摔下的行為,一般推斷是為了清除體表的附著生物。本種具高度的洄游行為,濾食性,以橈腳類、藤壺、等腳類及魚卵為食。本種雖然對船隻及潛水人員的接近並不會出現劇烈的反應行為,但由於其體形頗大,因此仍具有潛在的危險性。被記錄的最大體長12.2~15.2公尺,一般體長不超過9.8公尺。性成熟體長大致在4~5公尺。胎仔產出體長不詳,被漁獲最小記錄165公分。本種體型僅次於鯨鯊,是海洋中體型次大的魚類。
由於本種有浮出水面索餌的行為,因此可輕易被鏢獲。此外刺網、底拖網均亦可能漁獲。魚肉魚鰭供食用,肝臟大型且富含油脂,是提煉鯊烯的好材料,皮可製成皮革。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鼠鯊目或鼠鮫目(Order Lamniformes)、Mackerel Sharks
姥鯊科或象鮫(Family Cetorhinidae),Basking Sharks
|
點紋斑竹鯊或斑竹狗鮫(斑竹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l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1830)
軀幹及尾較粗短;吻端圓;體側具一隆脊;背鰭或呈圓形或略呈三角形,約與腹鰭同大,不具向後突出之後角;兩背鰭間距較短,僅稍長於第一背鰭基底長;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相對或落於基底稍後方;臀鰭起點位置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基底長稍短於由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體表厎色深棕色,其上散佈無數白點,同時亦具深棕色或淡黑色之橫帶。
本種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菲律賓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分布於西南海域。
常見的種類,但目前為止對其瞭解仍十分有限,只知其為近岸棲息的底棲性種類之一。卵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約95公分。
通常由底拖網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鮫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
七帶豬齒魚或七帶寒鯛(番王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oerodon fasciatus (Günther, 1867)
體長卵型;吻略尖;尾截平;由吻端到尾部有8條以上的紅色橫帶;胸鰭黃色,基部紅色;臀鰭黑紅色,具2條淡藍紋;尾鰭白色,末緣稍紅色;腹鰭紅色;體長可達30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
常棲息於珊瑚礁地帶的肉食性魚類。
為名貴的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隆頭魚科(Family Labridae),Wrasse Fishes
|
烏翅真鯊或污翅白眼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Quoy et Gaimard, 1824)
體形壯碩,成魚體長通常不及1.6公尺。吻短鈍;口前吻約為鼻孔間距之0.9~1.1倍;眼大而呈橢圓形,前後徑為全長之2~3%;前鼻瓣稍延長而形如乳頭狀;上唇溝短而不明顯;齒式11~13/10~12,12/11較常見;上頜齒或直立或傾斜,齒尖窄而邊緣呈鋸齒狀,齒根則具粗糙之鋸齒緣或小齒尖;下頜齒或直立或傾斜,亦具鋸齒緣,齒根橫向。兩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呈大型鉤狀,外角圓,起點位置通常與胸鰭後角相對,內緣長度約為基底長之半;第二背鰭大且高,高度為全長之3.4~4.1%,內緣長度則較短,為鰭高之0.8~1.1倍,起點位置與臀鰭起點相對;胸鰭呈窄鉤狀,外角窄圓,前緣長為全長之17~19%。脊椎骨數19...
出現於北緯40度與南緯30度間之中太平洋、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東岸沿海。臺灣則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經常出現於近岸珊瑚礁區,甚至是深度僅數公尺的潮間帶,生性活潑,游泳能力強,並沒有明顯的群聚行為。胎生,每胎產仔2~4尾,妊娠期16個月,產仔季節在晚冬早春之際。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由於體型並非特大,對人類不至於構成太大的危險,它的天敵是大型石斑魚及其它種類的鯊魚。最大體長不及2公尺,成熟體長90~10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3~52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
河豚(或河魨)毒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豚毒素係非蛋白質性神經毒,性質穩定,加熱或醃製都不會被破壞。毒性相當於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作用機轉和麻痺性貝毒素類似,為抑制鈉離子通道而阻斷神經傳導及骨骼肌細胞去極化。對週邊神經的作用最大,中樞神經次之、自主神經最小。河豚毒素分佈廣泛,主要見於魨形目的魨科,另外如二齒魨科、尖鼻魨科、翻車色科、三棘魨科、鱗魨科、單棘魨亞科、箱魨科,也可含河豚毒素。除河魨外,部分貝類(如織紋螺、玉螺)、蝦虎魚(Gobius criniger)、藍紋章魚(Tarichia torosa, blue-ringed octopus)、蠑螈、南美青蛙(Atelopus sp.)等海洋生物亦含有河豚毒素。由於河...
|
圓犁頭鰩或波口鱟頭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a ancylostoma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體盤長度為全長之1/4,寬度大於長度。吻端寬而鈍圓,吻短,吻長為頭長之1/2,喙骨短。鼻孔寬,寬度為鼻孔間距之3/4,近乎橫向;鼻瓣稍微發育。口裂彎曲如波浪狀。齒大型。噴水孔位於眼後,約與眼同大。背鰭兩枚;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第二背鰭微小。腹鰭小型,起點緊接胸鰭基底之後,外角尖銳。胸鰭小型,不向前延伸達口裂部,外角突出,胸鰭與身體及頭構成近似三角形之體盤。尾縱扁,尾長接近全長之半;尾軸稍微上揚,尾鰭具下葉。眼至頸背部處具不規則之大型瘤狀突起,第一背鰭前方一列,左右肩部各一列,眼眶上緣亦有。福馬林浸泡後體背呈棕色,體表散佈小型淡白色點,頭部及體背前方具橫向白色或棕色斑,腹面白色。
出現於紅海,阿拉伯、東非、塞昔耳群島、印度、斯里蘭卡、檳榔嶼、東印度群島、菲律賓、中南半島南端、崑士蘭、台灣沿岸海域。
大型種類,體重可超過125公斤,以蝦蟹等甲殼類為食,底棲性。
可由底拖網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鰩亞目(Suborder Rajoidei)
圓犁頭鰩科(Family Rhinidae)
|
列牙鯻或四線雞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lates quadrilineatus (Bloch, 1790)
體延長側扁;口端位;體背棕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3條水平縱黑帶,第一條由眼上方到背軟條基底,第二條由眼緣到尾鰭前緣,第三條由吻部到尾鰭前緣;背鰭硬棘有大黑斑;體型小,體長可達20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東南亞、印度洋、紅海。
棲息港灣岩壁,以附著生物為生。
以刺網及手釣漁獲,供食用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條紋雞魚科(Family Teraponidae)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氣候變遷(或氣候變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氣候是長期大氣的特徵,但是大氣的統計狀態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其變化即是氣候變遷。
地球的氣候變遷包括許多時間尺度的變化。在地質時代中,地球的氣候是溫暖和寒冷交替出現,其氣候變化週期大約是以千萬年至億年為單位。在地質年代的新生代第四紀時,全球已發現有四大冰期,其氣候變化時間尺度是以10萬年為單位。在第四紀冰川以後,也就是在最近的一萬年間,氣候也有暖期和寒冷期之別,其變化時間尺度以千年為單位。在最近20世紀以來,發現在1940年以前,世界氣候是增暖的;但是在1940到1970年間,世界氣溫是略微下降的;在1970年後,全球氣溫又明顯上升。這些變化均是氣候變遷。 造... |
爪哇牛鼻鱝或尖頭燕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ptera javanica (Müller et Henle, 1841)
體盤寬。頭部可明顯正分。吻下鰭與胸鰭分離,於左右眼眶前緣形成一軟葉。吻寬度約略等於兩眼眶間距,吻中央部位稍凹入。眼圓。噴水孔大型,位於眼之近後方。上下頜皆7列。背鰭1攸,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背鰭後方具一硬棘,棘具鋸齒緣。尾長、纖細如鞭。福馬林浸泡後體背灰色,腹面白色。
出現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國大陸、爪哇、台灣沿岸海域。
近底棲息。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鱝科或燕魟科(Family Myliobatidae),Eagle Rays
|
日本蝠鱝或日本蝠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obula japonica (Müller et Henle, 1841)
體盤極寬,寬度為長度之1.7倍;體盤前緣稍凸出,後緣則稍凹入,外角窄圓。頭寬而扁。口裂寬,位於頭之腹側,喙骨短而寬。吻下鰭與胸鰭分離。上下頜齒小而多,分布達口角部位。背鰭1枚,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尾長為體盤長度之2倍;尾粗糙,兩側具一列小型白色突起;尾細長如鞭,具硬棘,棘具鋸齒緣。福馬林浸泡後體背棕黑色,腹面白色。
出現於日本及台灣附近水域。
中表層棲息種類,濾食性。
可由延繩釣或鏢刺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鱝科或燕魟科(Family Myliobatidae),Eagle Ray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