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1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而且敗的很慘,試問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這自然是我的德行比不上他,而我平時管教部屬的方法也確實有不如他的地方。所以我要制勝他,必先從我自已身上找出我失敗的原因,並且努力加以改正和革新才是。」  從此,伯啟便立志奮發圖強,勵精求治,每天天不亮他就起來工作操練,生活簡樸,愛惜人民,並任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這樣經過一年的時間,被有扈氏知道了,他不但不敢舉兵來侵犯夏朝,倒反而心甘情願地來歸順降服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它告訴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先加檢討,反躬自問,找出自已的缺點和錯誤,並努力加以改正,唯有持這...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三俠五義》第六五回:「原來就在橋下石頭上面刻的一把寶劍,上面有模模糊糊幾個蝌蚪篆字,真是耳聞不如眼見。往往以訛傳訛,說的奇特而又奇特?」
墨守成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墨守成法注音︰ㄇㄛˋ ㄕㄡˇ ㄔㄥˊ ㄈㄚˇ漢語拼音︰mò shǒu chéng fǎ釋義︰猶「墨守成規」。見「墨守成規」條。 01.清.王韜《甕牖餘談.卷五.猶太古歷說》:「至於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蓋用心不專,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陳出新耳。」 參考詞語︰墨守舊法注音︰ㄇㄛˋ ㄕㄡˇ ㄐ|ㄡˋ ㄈㄚˇ漢語拼音︰mò shǒu jiù fǎ釋義︰猶「墨守成規」。見「墨守成規」條。 01.《發財秘訣.第二回》:「至於石灣窯貨,不可謂非吾國美術之一,外人至今猶多購之者。然尚墨守舊法,不圖進步。」
咎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暮鼓晨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暮鼓」和「晨鐘」是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因為是佛寺所用,而且是一早一晚,所以被認為「暮鼓晨鐘」具有警世的意味。這句成語當來自於生活經驗,較早的文獻如唐代李咸用的〈山中〉詩,使用了「朝鐘暮鼓」。這首詩表達了他居住在山中的心境。置身於京城的榮辱之外,只有秋山和屋簷相伴,佛寺中早晨的鐘聲和傍晚的鼓聲都無法傳到耳中,只看得到明月和孤雲高掛天空。世間的事物既分歧又複雜,還不如像那河邊的人們,平淡的過一生。詩中充分表達出遠離塵囂、淡泊名利的心意,也正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後來「暮鼓晨鐘」這句成語除用來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外,也用來指一日的時光,亦用來比喻使人警醒的力量。
自慚形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自愧不如。參見「自覺形穢」條。《聊齋志異.卷一二.褚遂良》:「某自慚形穢,又慮茅屋灶煤,玷染華裳。」《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濟川看看他們,再看看自己,……正合著古人一句話,叫做『自慚形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晚輩供養長輩。如:「奉養父母」。宋.歐陽修〈瀧岡阡表〉:「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
欲蓋彌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1>,不為義疚2>。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3>,懲不義也。齊豹為衛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寘力焉。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稱微而顯,...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據《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後主禪傳》裴松之注引)司馬文王1>與禪2>宴,為之作故蜀3>技,旁人皆為之感愴4>,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5>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6>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7>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8>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9>,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解〕 (1) 司馬文王:司馬昭(西元211∼265),字子上,三國魏溫縣人。司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貢獻、奉祀。如:「供佛」。《紅樓夢》第五三回:「咱們哪怕用一萬兩銀子供祖宗,到底不如這個有體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