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94.7661 ms
共 1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千里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神話傳說中的天神。相傳為媽祖所收伏的妖怪,後為媽祖座前的兩大神將,具有眼力的神通,能看到極遠、極細或極隱蔽的東西。《西遊記》第一回:「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燄燄,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
|
飲鴆救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飲鴆止渴」。見「飲鴆止渴」條。01.北齊.杜弼〈為東魏檄梁文〉:「見黃雀而忘深井,食鉤吻以療飢,飲鴆毒以救渴,智者所不為,仁者所不向。」
|
好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安貧樂道」之典源,提供參考。 《文子.上仁》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无高,義取无多。不以德貴,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1>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2>。……」 〔注解〕
(1) 欲:欲望。
(2) 妄取:隨便拿取。
|
舉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起事。《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傳》:「融聞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三國演義》第一六回:「繡乃移屯其軍,分為四軍,刻期舉事。」
|
視民如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百姓視為自己的子女一般,加以關愛。形容在上位者對人民愛護眷顧之深。《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也作「視人如子」。
|
不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二法門」之典源,提供參考。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1>無識2>,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3>法門4>。」於是文殊師利5>問維摩詰6>:「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注解〕
(1) 示:開示。
(2) 識:知道、了解。
(3) 不二:指不是兩個極端。
(4) 法門:指修行入道的門徑。
(...
|
萬世一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爵以萬乘,養以天下,不榮也;為德者,言而不華,默而有信,推誠而行之,不愧於鬼神,而況於天下乎?為仁者,博施兼愛,崇善濟物,得其志而中心傾之,然忘已以為千載一時也;為義者,潔軌跡、崇名教,遇其節而明之,雖殺身糜軀,猶未悔也。■《晉書.卷八○.王羲之列傳》古人恥其君不為堯舜,北面之道,豈不願尊其所事,比隆往代,況遇千載一時之運?顧智力屈於當年,何得不權輕重而處之也。今雖有可欣之會,內求諸己,而所憂乃重於所欣。《傳》云:「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今外不寧,內憂已深。古之弘大業者,或不謀於眾,傾國以濟一時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誠獨運之明足以邁眾,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可也。求之於今,可得擬議乎!
|
見義勇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稱為勇敢,只是一個怯懦的人。後來「見義勇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
靈霄寶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話傳說中玉皇大帝的宮殿。《西遊記》第一回:「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殿。」也稱為「凌霄殿」。
|
膽驚心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維摩髮籠離垢之繒,手柱(拄)弱梨之仗(杖),謂我言道:「彌勒:汝久居聖位,已出煩(樊)籠,三僧祇劫修行,百萬生中精進。福惠具足,種性尊高,六度已圓,十身備歷。所以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記,過去未來現在?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至;若言現在,現在不住。況生住異滅,念念遷移,云何彌勒得授記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記也?若是無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