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01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剷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豢虎貽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後來「養虎遺患」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巧言善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就是有智慧;真能使百姓安樂,就是有仁德。如果真能有智又有德,就不會有人作亂,那舜又何必為驩兜這個惡人煩心?何必驅逐苗族?又何必怕巧言令色的小人呢?文中的「巧言令色」就是指表裡不一、虛偽不實的小人,是有德之人所憎恨、避而遠之的。所以孔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後來「巧言令色」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人矯情虛偽。
軍不血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源,提供參考。 《荀子.議兵》陳囂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1>,德盛於此,施及四極2>。《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此之謂也。」 〔注解〕 (1) 遠邇來服:遠處和近處...
清君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公羊傳.定公十二年》:「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為者也?君側之惡人也。此逐君側之惡人。」指清除君王身旁的奸臣小人。唐.李商隱〈有感詩〉二首之二:「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
吉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惡人
與虎添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為惡人助勢。《三國演義》第六二回:「今更助之以軍馬錢糧,何異與虎添翼乎?」也作「為虎傅翼」、「為虎添翼」。
歹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壞人、惡人。如:「世風敗壞,多出歹人。」《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若要禍亂時節,天生幾個歹人出來擾亂乾坤。」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哥也,您兄弟不是歹人。」
執迷不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得不為亂。若歸順朝廷,即能轉禍為福。但若還是「執迷不悟」,與朝廷對抗,一旦大軍壓境,將會萬劫不復。此處的「執迷不悟」就是這樣的用法。
惡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暴徒、凶徒、惡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