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為虎傅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為惡人助勢。《三國志.卷一五.魏書.張既傳》:「若便以軍臨之,吏民羌、胡必謂國家不別是非,更使皆相持者,此為虎傅翼也。」也作「為虎添翼」、「與虎添翼」。
發奸擿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發隱匿的惡人惡事。形容吏治精明。也作「發姦擿伏」。
猛虎歸山,蛟龍入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放走猛虎和蛟龍,從此不得太平。比喻放走惡人,一旦得勢,作威作福,天下永無寧日。如:「你就這樣放他走,豈不是猛虎歸山,蛟龍入海,後患無窮嗎?」
良莠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良莠不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良」指禾苗,「莠」指一種俗謂「狗尾草」的雜草,這種雜草常會混在禾苗之中生長,由於葉子相似,所以在未吐穗之前難以辨認。《孟子.盡心》︰「惡莠,恐其亂苗也。」意思就是,討厭莠這種惡草,因為害怕它會冒充禾苗,讓好壞難分。後來就以莠來比喻惡人,良比喻善人,兩者外表相似,混雜而居,難以區分。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借狐神之口說:「至我輩之中,好醜不一,亦如人類之內,良莠不齊。」便說狐群之中,好壞不一,以借指人群之中,也是品行才能,高低參差。「良莠不齊」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後來用來比喻好壞參差,素質不一。
非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為非作歹的惡人。《莊子.應帝王》:「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
刈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潛移暗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潛移默化」之典源,提供參考。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1>,熏漬陶染2>,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3>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足貴之。 〔注解〕 (1) 款狎:親密交往。 (2) 熏漬陶染:感化薰陶。 (3) 操履:素行,平日所遵守及履行的事。
發姦擿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發隱匿的惡人惡事。形容吏治精明。《漢書.卷七六.趙廣漢傳》:「其發姦擿伏如神,皆此類也。」也作「發擿奸伏」、「發擿姦伏」、「發奸擿伏」、「發奸摘隱」、「發隱擿伏」、「擿奸發伏」、「摘奸發伏」。
剪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暴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歹徒、凶徒、惡徒、惡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