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摧枯拉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見異思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管子.小匡》篇中,記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淨的地方、農民一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麼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干擾而改變他們的意志。後來「見異思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見異物而遷焉」演變而出,比喻意志不堅定。
炙手可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ㄨㄟ。 (6) 薛蒙: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 (7) 俊造:有傑出成就者。〔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六○.崔元略列傳》
借花獻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知,諸佛如來,難可值遇,如優曇缽花,時乃一現。」青衣又問:「供養如來,為求何等?」善慧答曰:「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苦眾生故。」爾時青衣,得聞此語,心自念言:「今此男子,顏容端正,披鹿皮衣,纔蔽形體,乃爾至誠,不惜錢寶。」即語之曰:「我今當以此花相與,願我生生,常為君妻。」善慧答言:「我修梵行,求無為道,不得相許生死之緣。」青衣即言:「若當不從我此願者,花不可得。」善慧又曰:「汝若決定不與我花,當從汝願。我好布施,不逆人意,若使有來從我乞求頭目髓腦,及與妻子,汝莫生閡壞吾施心。」青衣答言:「善哉善哉,敬從來命。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於佛,使我生生不失此願。好醜不離,必置心中,令...
標新立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一書是戰國時莊周所撰。晉代的向秀曾經替《莊子》作注,可惜還沒完成就死了,郭象接替他完成注釋的工作。同時期也有很多著名學者研究〈逍遙遊〉,但沒有人的見解可以超越他們,直到支道林的出現。根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支道林曾經和馮懷在白馬寺談天,席中聊到《莊子.逍遙遊》。支道林對〈逍遙遊〉這篇的見解新奇獨到,不但「標新理」而且「立異義」,不僅超越了向秀和郭象兩人,更是那些著名學者探索追求不及的。同樣在《世說新語.文學》中另有一篇則載,孫興公對王羲之稱讚支道林說:「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王羲之剛開始不以為,待親耳聽聞支道林論〈逍遙遊〉,果然一聽就不想離開。《世說新語》這兩篇原文中...
作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成果、成就。[例]他從小就立志做大事,希望在日後有番作為。
教學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一學期的學業成長達到什麼程度,據以判斷教學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據總結性評量的結果,評定學生的學業成就,並將評定結果通知學生家長,讓他們知道其子女在校學習的情形。(二)常模參照評量與標準參照評量1.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係以同年級或其他條件相若的一群學生在經測量所得分數為根據,取其平均數為常模,並且以此常模為參照點,從而比較分析學生學習成就之優劣。2.標準參照評量(criterion-referen...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隅,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處,指晚上。全句比喻雖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損失,但終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冷眼觀》第二○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見仁見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地萬物的「道」,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無出其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人、事、物之最佳境界而沒有能勝過的。古代以右為長,為先。語本《漢書.卷一.高帝紀下》。[例]大師的國畫成就國內至今仍無出其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