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與才能。《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其有能者,尤非毀而不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估力高低的標準,為「力商數」之簡稱,又稱為IQ(Intelligence Quotient)。以比西量表所測得的心理年齡除以實足年齡,再乘以一百所得的數值,稱為「力商數」。力商數的平均數為一百,標準差為十五。高於平均數者優於實際年齡的平均值水準,低於平均數者則不如實際年齡的平均水準。兩個標準差以下一般被視為能不足。
力的起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科學驗證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力的起源已經爭論了數十年。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力是壓倒性地決定於遺傳,也就是說,兒童的力主要決定於他們父母的力,在懷孕那一刻就決定了。另外一些心理學家則堅決地認為力...
遊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夠促進慧成長的遊戲即益遊戲。兒童在遊戲中接收環境刺激,運用其認知基模(schema)來遊戲,或由遊戲經驗中擴充他的經驗而獲得概念的學習、知識的增加或創造的啟發。
  皮亞傑(J. Piaget)認為由兒童所呈現的遊戲型態可以看出其認知發展的能力。事實上,遊戲不僅可以反映兒童的認知發展,也可以促進認知發展。認知是個體本身適應環境的過程,即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之間求得平衡。遊戲使兒童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在遊戲過程中同化作用大於調適作用,透過遊戲練習並鞏固最新的技巧,進而達到熟練的程度。
  韋考斯基(L.S. Vygo...
晶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晶體力是美國心理學家卡泰爾(R.B. Cattell)於一九六三年所提出的力理論中的一種型態。晶體力係指經由後天的經驗和教育所獲得的知能。代表文化知識方面的力,不是來自遺傳,是由後天經驗得來。晶體力包括一般常識、語文理解、數學能力和應付社會情況的能力等。晶體力反應在有意的學習測驗上,如字彙、訊息和理解等。
  晶體力的發展從兒童期開始,逐漸增長至成年期。如不限制時間,五十五歲時有關晶體力的表現,仍如同二十歲時一樣;六十歲以後,若繼續增長知識和從事教育活動,則晶體力仍將持續成長。可見晶體力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甚至有隨著經驗的增加和終身學習活動的進行前持續增長...
歷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歷程」(或稱mental process)或稱「思考歷程」(thought process),代表人類心靈(mind)在面臨問題情境時,主動建構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歷程。
  從十八世紀起,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家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開始重視感官經驗在教育過程的重要性;其中以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與福祿貝爾(F.W.A. Froebel, 1782~1852)等人為代表。然而盧梭雖然重視感官經驗在發展早期兒童的判斷力方面的重要性,但也認為在兒童...
道德理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理主義或理決定論(Intellectual Determinism)與道德意志主義(Moral Voluntarism)對立,前者指德行(virtue)全然是由有知或無知決定,理知識是決定人類道德的唯一因素;後者則以為德行雖然受到理影響,卻取決於意志,知易行難、明知故犯皆因意志薄弱的原故。
  西方倫理學上理主義的代表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意志主義的代表者則是他的再傳弟子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蘇格拉底主張「德即知」(Virtue is knowledge)。認為人是主動認知的道...
竭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竭盡識與精力。《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相為殫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樂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也作「竭盡力」。
情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勢危急下,突然想出應對之策。《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湯升情急生,忽然想出一條主意。」
不鬥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用計謀、慧,而不採取武力。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漢王笑謝曰:『吾鬥,不能鬥力。』項王令壯士出挑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