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2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思智能。如:「心智成熟的人,比較能以理性的態度待人處事。」《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其所以聞見甚淺,以淺闕博居天下,安殊俗,治萬民,其說固不行。」
|
智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育之一。教導有關知識、技能的學習,以及心智能力的陶冶或鍛鍊的教育活動。
|
康門紐斯的泛智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門紐斯的泛智學校,是捷克(Czech)教育家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於一六五一年所設。該校是由匈牙利(Hungary)貴族拉科齊伯爵(Count Rakoczy)贊助,設於帕特克(Saros Patak)。學校除具七間教室的校舍外,有宿舍及印刷室。他原擬請七位教師,分教七班貧童;唯後來僅設三班,且教師不願意照其計畫施教。四年後原贊助者去世,其母卻不太欣賞他,他遂請辭。
他的辦學構想,早在一六三二年〔大教學法〕(Didactica Magna)中,即反對現有的學校以無意義地文法練習與修辭為教學主體,而主張以感官經驗為先,並採泛... |
反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中的反智主義包括兩種涵義:一指限制開放性探究(open inquiry)、心靈探索問題之自由及教學自由的傾向,特別是當代的一些極權政府中所推行的「反智主義」,其所反對的是當道者所認可之智識以外的所有智識,其目的主要對受教者的思想,進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指對現代教育的一種批判,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的階段出現的;現代教育中常有以細瑣、實用的程序及孤立的片斷資訊,來取代傳統較富學術性及追求真理本身為目的的智識性教育傾向,反對者因而常將此種傾向稱為「反智主義」。
反智主義的形成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宗教方面的因素有時便會造成前述第一種涵義下的「反智主義」。例如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初期... |
〔兒童智慧的起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智慧的起源〕係瑞士發展認識論者皮亞傑(J. Piaget, 1896~1980)於一九三六年出版的法文著作,由寇克(Margaret Cook)譯成英文,於一九五二年首次由國際大學出版部(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刊行。此書與其另一本著作〔兒童現實的建構〕(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一九三七年法文版,一九五四英文版)同為皮亞傑研究嬰幼兒發展的基本重要著作。
此書旨在探討兒童早期(從出生開始至二十四個月)敏捷行動的發展,涉及感覺動作智力(sensorimotor intelli... |
神智不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識模糊不清,沒有判斷能力。如:「老闆因承受不了破產的打擊,變得有些神智不清。」
|
〔斯比智力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斯比智力量表〕是推孟(L.M. Terman)等修訂〔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而成的個別智力量表。〔比西量表〕,原為一九○五年法國比奈(A. Binet)與西蒙(T. Simon)編製而成,主要在測量兒童的普通能力,是世界上第一個個別智力測驗。其後經美國高達德(Goddard)、科爾門(Kullmann)及推孟(Terman)等人的修訂,尤以推孟一九一六年所修訂的〔斯比智力量表〕最著名,應用也最為廣泛。推孟後又經一九三七年、一九六○年、一九七二年及一九八三年共四次修訂,使量表更為進步,同作為測量學齡兒童智力的有效工具。〔斯比智力量表〕在我國已有四次修訂,分別為民國...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同一事物,各人的觀察角度不同,見解也因人而異。語本《易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
啟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針對智能障礙者施予教育。如:「啟智班」。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