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34.37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玉石俱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該輔助我,一同為天子效力。崑崙山上如果發生大火,美玉和石頭都將一同焚毀;天子的官吏若是失職,對天下百姓所造成的傷害比烈火還要可怕啊!」後來「玉石俱焚」被用來比喻不論賢愚、善惡、好壞同時受害,盡皆毀滅。
席不暇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胑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班固〈答賓戲〉。 (2)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無黔突:沒有因炊爨而熏黑的煙囪。形容人奔波忙碌,汲汲於行道。黔...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文明小史》第九回:「不料是日正值本府設局開捐,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也作「人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養育。《戰國策.齊策六》:「乃布令求百姓之饑寒者收穀之。」三國魏.曹植〈賞罰令〉:「穀千駑馬,不如養一驥。」
捨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託付、寄託。如:「寓意深遠」。《管子.大匡》:「賢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哀鴻遍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戊申四十九歲》:「金陵、儀徵一帶居民皆架木栖止,余家天安橋宅亦復水深數尺。哀鴻遍野,百姓其魚。」
唾手可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據《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李賢注引)瓚1>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東漢遼西令支人,字伯珪。靈帝中平年間為遼東國長史,以鎮壓黃巾軍,拜奮武將軍,封薊侯。後據冀州與袁紹相爭,因其自恃才力,個性貪暴,使得百姓將士離散。獻帝建安四年為袁紹所敗,自焚而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舉起、振動。如:「奮筆疾書」。《淮南子.氾論》:「身自奮袂執銳,以為百姓請命于皇天。」《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奮袖低昂,頓足起舞。」
養尊處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養尊處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自處尊貴,生活優裕。蘇洵〈上韓樞密書〉寫道:「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為喜樂者也,故其道不可以御兵。」意思是說天子的地位非常尊貴,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給天下臣民的印象是喜樂的。所以天子不適合直接帶兵,只要統領好將領,將帶兵的事交給將領即可。這個成語,本指天子的生活,後人多轉而用於平常百姓,凡生活在尊貴優裕中的,都可拿它來形容。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