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恣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心所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
詹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格如人格,這樣的典範,值得我們景仰。(莫渝)詹冰是現代詩人中,最早創作圖象詩。他的圖象詩,成為台灣經典之作。(丁旭輝)詹冰在童詩園地努力耕耘的精神,令人對這位先輩作家湧生由衷敬意。(陳幸蕙)詹冰是一位「詩仙」。(羅浪) 參考資料台灣文學家訪談錄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13001.htm國中圖:藥學詩人--詹冰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499台灣文學作家系列http://www.rti.org.tw/ajax/r...
課程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一書,成為開啟課程社會學研究的經典之作。[註1] 關注點課程知識的傳輸並非一個簡單的教學活動而已,其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政府政策、歷史與文化信念、霸權意識形態、各種壓力團體、教科書市場利益、教師態度等,課程教學實際上是這些群體和概念之交互作用的結果。為了解析不同類型的知識如何傳輸給不同群組的學生,以及課程如何進行組織的分層,課程社會學運用Foucault之「權力-知識」觀點進行批判。課程社會學者強調,不同型態的知識和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有...
禮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 (中國)|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姪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
施教因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材施教」之典源,提供參考。 #《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九》孔子1>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
祆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教出現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現存於伊朗偏僻地區及盛行於印度境內帕西人中。約在西元前六~七世紀間,由瑣羅亞斯德所創。奉波斯古經為經典。該教認為火、光明、清淨、創造、生是善端;黑暗、惡濁、不淨、破壞是惡端。代表善端的神是阿胡拉.瑪茲達;代表惡端的神是安格拉.紐曼,二者雖都是時間之神楚爾凡所生,卻互相鬥爭,鬥爭的結果,善必勝惡。人可以在善惡兩神之爭中,自由選擇,決定自己的命運。直到人死後,阿胡拉.瑪茲達將根據其在世的言行,進行審判,或上升天堂,或投入地獄。在宗教活動上,教徒在麻葛指導下經過一定的儀式,禮拜聖火,因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阿胡拉.瑪茲達的象徵。該教於六世紀約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鎮江等地還有祆祠,但宋以後,中國史籍則不再提及。也稱為「波斯教」、「拜火教」、「祆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去田裡的野草。《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八.周禮音義上》:「荑,音夷。」
阿彌陀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也稱為「無量壽佛」。
個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則較傾向於認同「公共精神」、國家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公共」的行動。約翰·加爾布雷斯曾經提出一個經典的對照,他比較了「個人富裕而公共窮困」的美國和其他「個人窮困而公共富裕」的國家—例如歐洲,這種差異往往是和個人主義的程度和公共領域對於個人的干涉及課稅程度一致的。個人主義經常被人與極權主義和集體主義相對照,但事實上這種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從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例如美國)到混合的社會(例如二戰後的英國)、到徹底集體主義的社會都存在著。一些集體主義者(尤其是無政府共產主義或自由社會主義者)在主張廢除經濟自由的同時,卻也主...
詩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的序。作者至今仍無定論。齊、魯、韓三家詩及毛詩各自有序,現僅存毛詩序。置於各篇篇首,解釋各篇主題的是小序。另有關雎序前的大序,但說法不一。舊說以為自「風,風也」以下為大序。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五.毛詩音義上》。宋朝朱熹認為大序起於「詩者,志之所之也」,止於「詩之至也」。見《朱子語類.卷八○.綱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