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面八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圍各方。《水滸傳》第八○回:「原來梁山泊自古四面八方,蕩蕩,都是蘆葦野水。」《封神演義》第六九回:「匹夫!死活不知!四面八方皆非紂有,尚敢支吾而不知天命也!」也作「四方八面」。
人去樓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去樓空」這句成語顯現的是一種感慨、惋惜的情感,出自於唐.崔顥的〈黃鶴樓〉詩。此詩藉由古人乘鶴仙去的傳說,點出仙人黃鶴早已渺無蹤跡,一去不復返,只留天際的白雲,千載悠悠,表達出更深的失落情懷,將對世事的感慨表露無遺。後來「人去樓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空留遺跡,或對故人的思念。如《警世通言.卷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人去樓空事已深,至今惆悵樂天吟。」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成語現在有另一種用法,形容畏罪潛逃,不知去向,大多是使用於社會事件的報導上,說明犯罪者因為畏罪而潛逃,不在原住屋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人死後所在的地方。如:「黃泉」、「九泉」。《文選.王粲.七哀詩二首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唐.白居易〈夜遇微之於峽中〉詩:「往事渺都似夢,舊遊流落半歸泉。」
荒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誇大不實。唐.韓愈〈桃源圖〉詩:「神仙有無何渺,桃源之說誠荒唐。」
千變萬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西遊記》第一二回:「至德渺,禪宗寂滅。清淨靈通,周流三界。千變萬化,統攝陰陽。」
不著邊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晁蓋等人才能順利逃脫,並在無處可去的情況下投奔到梁山泊。眾官兵追到梁山泊附近,領兵的何濤見這湖上盡是蕩蕩的蘆葦,於是先遣數人划著小船前往探路,沒想到這些人就此一去不回。何濤在四邊都不著岸的地方等著,時間一久便起了疑心,於是決定親自帶兵前去查看,不料中了埋伏,雙耳都被割掉。在描述這段故事的文字中,「在此不著邊際,怎生奈何」指的是身在那四邊都不著岸的湖泊裡,不知該如何是好。後來「不著邊際」演變為成語,多被用來比喻言論空泛或想法不切實際。
清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微、含糊、模糊、籠統、含混、朦朧
恍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然迷糊,模糊不清的樣子。唐.裴鉶《傳奇.崑崙奴》:「生歸達一品意,返學院,神迷意奪,語減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問道於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比往來南北,頗承友朋,推一日之長,問道於盲。竊歎夫百餘年以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乎不得其解也。」
投機取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之:往。 (3) 汒:音ㄇㄤˊ,同「」。模糊、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