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曼比拉拜月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舞名。在喀麥隆(Cameroons)是一個月神社會的崇拜儀式,月神是由首領祭司扮演,他穿著網線服裝戴動物面具。在新月升起時,被恭敬的供奉著啤酒。獻祭的祭司接著要求月神的恩寵,使他們在「祂所給予的月份中」得到繁榮。然後,接著有圍成圈跳舞的慶典,分成二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十四個舞者。當第一個階段完成時,曾戴著月神假面者又再度出現;但此時他扮演著死神的角色,向祂的人民道別;希望他們不要悲傷,因為再三天三夜後,祂將再度升起,並帶給他們新的生活。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匈牙利旋轉舞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姿名。因常用於匈牙利舞之旋轉動作,故稱為匈牙利旋轉舞姿,英文簡稱為Hungarian Position。舞伴面朝相反方向,右側靠近,右手扶舞伴之左腰,左手斜上高舉,重心微向外;有時後匈牙利舞姿尚包括反匈牙利舞姿,即將肩腰舞姿移動而使右(左)側靠近之右(左)肩腰舞姿。匈牙利旋轉(Hungarian Turn)採匈牙利舞姿,用踏跳步或旋轉步(Buzz Step Turn),舞伴循指定方向旋轉。
張慶三編著《土風舞世界 》民國五十九年、《土風舞世界 》民國六十年。
|
土爾扈特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蒙古族分支土爾扈特人的集體自娛性舞蹈。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土爾扈特人的聚居區。是當地喜慶佳節和集會時必跳的舞蹈。舞者多為青年男女,舞蹈時邊歌邊舞。舞蹈隊形以排列在隊首的領舞者決定。有:圓圈式、斜行交叉式、橫排方陣式等多種變化。舞者以相互牽手、兩臂左右搭肩等形式相連接。主要動作為:〈擺頭〉、〈聳肩〉、〈甩臂〉、上身左右扭動等。步法以〈踢踏步〉、〈頓跺步〉、〈蹲踢步〉、〈跑跳步〉、〈慢步〉為主。舞蹈的形式和律動受俄羅斯等民間舞蹈影響。舞蹈情緒歡快、活潑而風趣,節奏從緩慢至激烈,動作幅度大。舞蹈至高潮時,伴以呼號助興。歌詞內容多以歌頌愛情和家鄉為主,優美而動聽。
|
漢伯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斯堪地那維亞的民俗舞蹈,在瑞典極為流行,舞蹈充滿活力,十分受人喜愛,被稱為瑞典國舞。此舞全名為《Hambo Polska》,是從《Hanebo Polska》演變而來。Hanebo系一地名,在瑞典赫爾辛堡(Halsingborg);不過也有人認為此舞是從Hamburg-polka演變而來,漢堡(Hamburg)則為德國城市名。《漢伯舞》與波爾卡舞(Polka)、莎底士舞(Schottische)同樣著名,是一支雙人舞,也用馬祖卡(Mazurka)節拍來跳,現在《漢伯舞》的跳法則是由慢走、雙人轉的形式,經過長期演變而來。
張慶三《精選土風舞集》。
|
歐伯瑞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波蘭最風行的舞蹈之一,舞名是從「Obracac」一字而來,即旋轉繞圈之意,是一支愉快而有精神的3/8拍舞蹈,包括錯綜複雜的舞步和許多隊形。對對舞者肩並肩,男士右手臂挽女伴的腰,而女伴將左手放在男士肩上,他們跟隨領舞者,自右向左旋轉形成圓圈,就像所有波蘭的群舞一樣,有時伴有歌曲。或是女伴繞男士跳舞,最醒目的是男士表演不斷跳躍和屈蹲的舞步,他的一手和一足在地面,而另一隻腿向後平伸,從幾乎呈水平姿勢躍向空中跳轉半圈;或是做大跳,雙腳向兩側張開跳起,用雙手碰觸腳跟(稱為holupiec),他的舞伴可能快速繞轉,同時男士跪下,先跪右膝,再跪左膝。《歐伯瑞克舞》和《馬祖卡》〔見Mazurka〕源自相...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杜巴那舞蹈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舞團成立於1982年,隸屬於政府公安部門(Minister of Internal Security)。杜巴那在斯里蘭卡的山區地帶,位於歷代首都坎地(Kandy)的東部,該區以擊鼓和舞蹈著名。相傳擊鼓是為了驅除惡魔、打敗敵人與入侵者,以雷霆萬鈞之鼓聲在山區響徹雲霄,集結眾人之士氣與勇氣以戰勝敵人或惡魔、病魔。舞者由男性演員擔任(斯里蘭卡的舞蹈以前不准女性跳舞),並帶面具表演。每年舞團除為宮廷、政府演出外,並在斯里蘭卡地區巡迴演出。
第八屆亞洲藝術節,1983。
|
杜瑞那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Malekula)一種載歌載舞的圓形舞,僅於新鑼製造完成時表演,又叫「啟鑼式」。表演地點在一端燃有巨大火炬的場地上,係為了引導新鑼的獻祭而通宵表演。舞蹈形式包括三個同心圓,內圈為來自各村的訪客,領舞者居中央,他們拿著竹條叫那波(Ne-mbal)打拍子,面對新鑼表演複雜的舞步。中圈由馬基男人(男子成年禮之入會者)拿著火炬轉圓跳舞。外圈由婦女以急速向圓心前進後退的波形動作跳舞。在舞蹈開始之前,所有的舞者皆靜止不動地站著,由鑼首先敲出「葉子」或詩歌疊句的適當節奏,然後是「水果」的節奏。鑼聲停止的同時,由賓客一起唱詩歌疊句並擺盪雙臂雙腳,當寂靜無聲時馬基男人高舉火炬轉...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卡派亞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古希臘之啞劇舞蹈,由兩位武裝男子所跳,並以笛樂為伴奏。其內容演出山間盜匪之故事。其中一名男舞者卸其刀械,以啞劇手法演出以牛犁田之貌,一邊工作,一邊緊張地四處觀望,以防有人偷襲。第二名男舞者出現,飾演盜匪,欲奪其牛,於是,第一名男舞者拾起武器與之纏鬥。整個事件在節奏性的舞蹈動作中完成。此舞常在宴會時為娛樂賓客而演出,結果不盡相同︰有時盜匪將對手綑綁,牽著牛離去;有時則是農夫贏得爭戰。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德蘭馬;黑帽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名。不丹喇嘛舞蹈之一,或稱德蘭馬王之舞。據傳說,該王為不丹西元九世紀時的國王,他是一位暴君。當時,有一位喇嘛,為黑帽僧院的領導者,決定加以聲討。此位喇嘛喬扮為吟遊詩人,身著黑斗蓬,混入德蘭馬王的宮中,願獻上一場神祕之舞。事實上,此位喇嘛長袍之內藏有弓箭。此舞將盡,乘跪地之際,喇嘛舉弓,向國王出箭。事後,他脫去黑外袍,騎馬朝溪流直奔,溪水刷洗了黑馬的煤灰,喇嘛因此逃過一劫。此故事以舞蹈的方式表演,類似節慶期的神蹟劇。演員為喇嘛或將成為喇嘛的年輕人。不丹舞者循似印度佛教手印〔見 mudra〕的系統來呈現這個故事。喇嘛舞蹈緩慢莊嚴,伴奏的樂器有長形喇叭(約十五呎長)、鈴、海螺殼、鈸、及各式的鼓。...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舞袖渦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長約14-16公分,殼厚,殼形約呈倒三角形,螺塔成圓錐形,胚殼呈光滑褐色,半圓形,殼面光滑有生長紋,散布著深褐色閃電花紋,有時有二道不明顯褐色橫帶,殼口大,開口呈米黃色,軸唇有4道皺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