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宣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聲念誦既定內容。如:「照本宣科」。元.關漢卿《雙赴夢》第三折:「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
卑田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是佛教僧人收養老弱殘疾者的地方。後引申為乞丐收容所。參見「悲田院」條。元.石君寶《曲折池》第三折:「我家須不是卑田院,怎麼將這叫化的都收拾我家來了?」《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假如鄭元和在卑田院做了乞兒,此時囊篋俱空,容顏非舊。」
|
淨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禪林掌廁所的僧人。《水滸傳》第六回:「管塔的塔頭,管飯的飯頭,管茶的茶頭,管菜園的菜頭,管廁所的淨頭,這個都是頭事人員,末等職事。」
|
齋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齋食以供養僧人。《舊唐書.卷一三.德宗本紀下》:「己丑,右神策中尉霍僊鳴病,賜馬十匹,令於諸寺齋僧。」
|
端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正莊嚴。《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下》:「漸睹雲中有一僧人,年約十五,容貌端嚴。」
|
執迷不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執迷不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惑之意。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
|
流膾人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膾炙人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僖宗乾符年間,周朴因遇黃巢之亂,不屈從黃巢而被殺。朴死後,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編成《周朴詩集》二卷。唐人林嵩為《周朴詩集》寫了一篇序文,文中說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縱心靈於山林宇宙之中,視富貴如浮雲。與當時的建州刺史李頻、處士方干結為詩友,其間往來之詩作,都是「膾炙人口」,為人所稱美傳誦的好作品。文中「膾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後則亦用來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
法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僧人所穿的袈裟。《法鏡經》:「或乏法衣者,當以給施之。」
|
渾掄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囫圇吞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
|
隔靴之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不可漫無主題,抓不著重點,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