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千零一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場人物除各種神魔精靈外,幾乎涉及到社會上各個階層和各種職業,諸如帝王將相、王子公主、商賈漁夫、裁縫僧人、販夫走卒、工匠藝人、奴隸婢女……無所不有。多數故事具有神幻色彩。精魔飛翔於九天萬里之上,飛毯馳騁在山壑林莽之間,神燈神戒指中迸發出無所不能的巨怪,陸地居民遨遊在神奇的海底世界,波譎雲詭,瞬息萬變,一幅幅令人目不暇給的瑰麗畫面映入眼簾。神話,在這裡成了表現社會生活的某種特殊藝術手段。透過蒙在故事中神幻莫測的外衣,可以窺見古代阿拉伯社會生活的種種場景,特別是廣大人群在其中寄託的美好思想感情、願望和追求。資料參考: htt...
萬籟俱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萬籟俱寂」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據《全唐詩.卷一四四.常建》引)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逕1>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2>此都寂,但餘鐘磬3>音。 〔注解〕 (1) 竹逕:竹子夾道的小路。竹,一作曲。逕,通「徑」。 (2) 萬籟:指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籟,本指管樂器所發出的聲音,《莊子.齊物論》有「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之語,借「籟」為一切聲音的總稱。 (3) 磬:音ㄑ|ㄥˋ,佛寺禮佛時所敲的銅製樂器。中空,形狀像缽。僧人敲擊用以表示活動的開始或結束。
膾炙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膾炙人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僖宗乾符年間,周朴因遇黃巢之亂,不屈從黃巢而被殺。朴死後,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編成《周朴詩集》二卷。唐人林嵩為《周朴詩集》寫了一篇序文,文中說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縱心靈於山林宇宙之中,視富貴如浮雲。與當時的建州刺史李頻、處士方干結為詩友,其間往來之詩作,都是「膾炙人口」,為人所稱美傳誦的好作品。文中「膾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後則亦用來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少林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林寺,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的一座佛寺,由於其座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距今1500餘年。少林寺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號稱「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少林寺在文化意義上早已超脫佛寺建築藝術本身,以少林功夫的武學國粹為代表,涵蓋禪、意、藝、醫的少林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傑出代表和瑰寶。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少林寺在中國對外交流中佔據重要地位,少林文化遠播四海、廣植福田,少林弟子遍布五洲,少林寺以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吸引著...
黑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僧衣或僧人。教外之人因僧侶常著黑袈裟,故稱僧侶為「黑衣」。
倒頭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初死時請道士或僧人來唸的經文。《醒世姻緣傳》第七四回:「我叫十二個和尚,十二個道士,對著替你和小春子、小冬子念倒頭經,超度你三個的亡魂。」
強詞奪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強詞奪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強詞奪理」原作「強詞昧理」。佛教約於東漢明帝時正式傳入中國,但一直僅流傳於北方,並未傳入江南。直到東漢末年,部分佛教徒為了躲避中原的戰亂,遷居吳地,佛教才隨之進入江南。據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載,東吳孫權赤烏年間,天竺僧人康僧會為在江南弘法,來到建業,奉勸孫權信佛並建寺塔,顯佛骨舍利神蹟,於是孫權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篤信佛教。後來孫皓繼位,他暴虐無道,施行苛政,並要拆毀廟宇,褻瀆神佛。眾臣力勸不可,他們認為佛之能力跟其餘眾神不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輕易拆毀,恐怕會遭到天譴,到時就後悔莫及了。孫皓因此猶豫不決,決定派張昱先去會見僧會,試探...
放水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在佛教、道教普度前夕,招引水中孤魂的民俗儀式。相關習俗在佛教傳入前,從未見於中國古代文獻,到了唐代才開始出現,一般認為應與佛教的引入有關。到了明代以後,則逐漸普及於民間。尤其是佛教的僧侶會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時放水燈,以照亮冥路,讓水中的鬼魂和餓鬼,來接受施捨。「放水燈」的節俗在臺灣多和普度儀式結合,除了在中元節會放水燈外,有些地方在建醮時,也會在普度前放水燈。
執迷不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執迷不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惑之意。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
垢面蓬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蓬頭垢面」。見「蓬頭垢面」條。01.明.孫仁孺《東郭記》第二○齣:「如雲鬒髮粗粗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頭,淨洗朱鉛。」02.《精忠岳傳》第七○回:「秦檜見那瘋僧垢面蓬頭,鶉衣百結,口嘴歪斜,手瘤足跛,渾身汙穢;便笑道:『你這僧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