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6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在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母親尚在。《北史.卷八二.儒林傳下.王孝籍傳》:「慈母在堂,光陰遲暮,寒暑違闕,關上超遠。」《西遊記》第二七回:「我父母在堂,看經好善,廣齋方上遠近僧人。」
悲田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救濟老弱廢疾者的機構。唐代設悲田養病坊,由僧人主持,悲田院是沿悲田養病坊而來。《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悲田養病坊,緣僧尼還俗,無人主持,……」《通俗編.地理》:「悲田,釋典以供父母田為恩田,供佛為敬田,施貧窮為悲田。」至宋元時,稱貧民、乞丐的收容所為「悲田院」。後引申為乞丐收容所,或乞丐聚居的地方。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一折:「恰便似餓狼般撞入肥羊圈,乞兒般鬧了悲田院。」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少不的悲田院裡學那一聲叫爹媽。」也作「卑田院」、「悲天院」。
不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智慧的菩薩,和觀音、地藏、普賢並稱四大菩薩。相傳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 (6) 維摩詰:僧人,生卒年不詳。維摩詰為胡語的音譯。意譯為「淨名」、「無垢稱」。為《維摩詰經》的主角。
常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永存。《大乘大義章.卷上》:「法性者,有佛、無佛常住不壞。」(2)解脫的境界。《南齊書.卷五四.高逸傳.顧歡傳》:「此非所歸,歸在常住。」(3)寺院或僧人的用具。唐.馮翊《桂苑叢談.太尉朱崖辯獄》:「太尉朱崖出鎮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訴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隱用卻常住金若干兩。」《水滸傳》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個雲遊和尚引著一個道人來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沒的都毀壞。」
白毫之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僧人的飲食、衣物。僧侶沾佛陀無量福德之光,得以充備無憂,因此稱其享用的物品為「白毫之賜」。
大悲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大悲咒而作的懺法。最早是宋朝僧人知禮編制,清初高僧讀體再重編,是諸懺法中最流行的一種。《紅樓夢》第一三回:「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單八眾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後化諸魂。」
隔靴搔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不可漫無主題,抓不著重點,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
法無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智慧的菩薩,和觀音、地藏、普賢並稱四大菩薩。相傳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 (6) 維摩詰:僧人,生卒年不詳。維摩詰為胡語的音譯。意譯為「淨名」、「無垢稱」。為《維摩詰經》的主角。
文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書、卷宗。《西遊記》第二九回:「有唐朝僧人,特來面駕,倒換文牒。」
膾炙海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膾炙人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僖宗乾符年間,周朴因遇黃巢之亂,不屈從黃巢而被殺。朴死後,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編成《周朴詩集》二卷。唐人林嵩為《周朴詩集》寫了一篇序文,文中說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縱心靈於山林宇宙之中,視富貴如浮雲。與當時的建州刺史李頻、處士方干結為詩友,其間往來之詩作,都是「膾炙人口」,為人所稱美傳誦的好作品。文中「膾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後則亦用來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