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3.0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懵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糊塗、心裡不明白。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那廝也忒懵懂玉山低趄,著鬼祟醉眼乜斜。」《西遊記》第四三回:「你這廝十分懵懂!你道僧人是誰?」也作「蒙董」、「蒙懂」、「懞懂」、「瞢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樂器:(1)古代用玉石或金屬製成的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可懸掛在架上。數量不一,有單一的特磬,也有成組排列的編磬。(2)古同「罄」。中空銅製,形狀像缽。寺觀禮佛時所敲奏的樂器。僧人於誦經、法會等活動時敲擊。
拖泥帶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拖泥帶水」原本的意思是身上被泥、水沾汙,不利行動。可用於比喻糾纏牽扯。此義可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中記載的一段對答:僧人問寶徹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沒有回答。僧人只好去問石霜禪師,結果石霜禪師回答:「主人勤拳帶累,闍黎拖泥帶水。」這裡「拖泥帶水」是糾纏牽扯,因而無法直探禪的本源之意。另外在《五燈會元.卷三.麻谷寶徹禪師》,也可見到「主人擎拳帶累,闍黎拖泥涉水」這兩句話,只是用字有些不同,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語義只見於此。後來「拖泥帶水」這句成語,則多用來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
隔靴搔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不可漫無主題,抓不著重點,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
燃眉之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救燃眉」。在《五燈會元.卷一六.蔣山法泉禪師》篇中,也有一段關於「燃眉之急」的記載。有一天,有個僧人問大師說:「如何是急切一句?」意思是說:如何用一句話話來形容事情的急切。大師來回答說:「急切」就像「火燒眉毛」。「燃眉」、「燒眉」也可以說成「燃眉之急」、「燒眉之急」。在明代李開先為他妹妹所寫的〈亡妹盧氏婦墓誌銘〉裡,提到自從他的父親死後,因為家境貧困,他的母親一年總有七八個月在鄉下種田,所有家事都由他的妹妹一肩挑起。他的妹妹不但要操勞家事,而且還做手工來補貼家用。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女性商人到他家來取走一些手工非常精細的枕頭套、繡花鞋。他原來還以為是別人家的東西,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他妹...
醉翁之意不在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陽修,自號醉翁,為北宋大文學家,詩、詞、散文無一不工,為當時的文壇領袖。〈醉翁亭記〉是他在慶曆年間因言事獲罪,被貶為其滁州太守時所作,描述「醉翁亭」所在之處的美好景緻,與命名的由來。「醉翁亭」位於滁州境內的琅琊山上,為僧人智僊所築,亭名則為歐陽修所命題。瑯琊山樹林茂密,谿壑幽美,有一條清澈的泉流由兩峰間傾瀉而出,醉翁亭就築在泉水之上。歐陽修常邀友人在亭子裡聚會飲酒。有一次,歐陽修文興大發,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醉翁亭記〉,其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句。原意為: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喝酒,其實我意不在品嚐美酒,真能讓我忘卻憂愁的是圍繞四周的好山好水啊!醉翁亭景色的鍾靈毓秀,足以讓他進入情...
手忙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盪得。」均是同樣的用法。而另在《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中也可見到「手忙腳亂」一詞,此處有僧人問禪師,如何才是佛菩薩的大悲之境?禪師回答「手忙腳亂」,意思是佛菩薩為救度眾生痛苦,因此十分忙碌,這種心境即是大悲之境。這裡的「手忙腳亂」則是指十分忙碌的意思。這個意思今日較為罕用。
重整旗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準備再赴沙場,意思和「重整旗鼓」是很類似的。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的:藥山和尚有一天夜晚不點燈,向眾僧人說:「我有一句好話,但是要等到小牛犢生子時才要向你們說。」當時有一位僧人聽了就站出來說:「小牛犢早就生子了,就怕是和尚不肯說而已。」藥山一聽,就說:「快點燈來看!」洞山和尚對此事的評語是:「這位僧人是領悟了藥山大師的心意,但就是不服。」法燈和尚說:「當時藥山大師不要要求點燈,只要問那位僧人:『到底小牛犢是生公牛還是母牛?』然後代他回答說:『是雙胞胎。』」圓悟佛果禪師表達對此事的看法說:「藥山大師本來放線垂釣,要釣大鯨魚(即看看有無具慧根者)。那位出答的僧人,果然激起三千尺高浪。洞山和尚一眼看...
玄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西行求法3 曆游五印4 回國譯經 生平玄奘(約600~664)唐代僧人,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幼年出家 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遊歷各地,參訪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槃經》等經論,造詣日深。 西行求法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瑜迦師地論》以會通一切的念頭...
太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近代一位僧人的法號(西元1889~1947)。俗姓呂,法名唯心,以字行世。浙江崇德人,十六歲出家,依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受具足戒;後從楊文會學楞嚴經;跟蘇曼殊學英文,民國元年在南京創立中國佛教協進會以推動佛教改革運動。鑑於當時佛教不振,僧眾素質低落,先後創辦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培育僧材,對中國近代僧教育貢獻很大,為中國佛教改革派的領袖。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論》、《釋新僧》、《真現實論》等。有《太虛大師全書》行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