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87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出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為俘虜。慕容紹宗6>挫敗侯景,一時將帥皆莫及,而攻圍潁川,不知進退,赴水而死。吳明徹7>當陳國衰之餘,北伐高齊,將略人才,公卿以為舉首,師之所至,前無堅城,數月之間,盡復江北之地。然其後攻周彭城,為王軌所困,欲遏歸路。蕭摩訶請擊之,明徹不聽,曰:「搴旗陷陳,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一旬之間,水路遂斷。摩訶又請潛軍突圍,復不許,遂為周人所執,將士三萬皆沒焉。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注解〕 (1) 勛:功績、功勞。 (2) 晚謬:晚年鑄成的錯誤。 (3) 恃功矜能:依仗功勛,自誇才能。 (4) 關羽:?∼西元219,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蜀河東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
精益求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已精求精注音︰|ˇ ㄐ|ㄥ ㄑ|ㄡˊ ㄐ|ㄥ漢語拼音︰yǐ jīng qiú jīng釋義︰猶「精益求精」。見「精益求精」條。 01.元.姚燧〈讀史管見序〉:「世烏乎知其竄之勤,已精求精,已密如密,垂後之不苟哉?」
畫龍點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點龍睛注音︰ㄉ|ㄢˇ ㄌㄨㄥˊ ㄐ|ㄥ漢語拼音︰diǎn lóng jīng釋義︰猶「畫龍點睛」。見「畫龍點睛」條。 01.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與周戩伯》:「細觀諸傳,見吾兄筆之妙,增一字如點龍睛,刪一字如除棘刺。」
迫不及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抗,至中葉以後漸成禍患。唐德宗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過世,他的兒子李惟岳想要繼承父親的職位。因德宗想弱節度使的勢力,便不答應。有大臣向他上諫說:「李惟岳現已掌握父親的勢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會作亂。」德宗聽了說:「這些叛賊原來根本沒有本錢作亂,都是假我的名號,佔我的土地,聚眾為害。如果一直照著他們的意思,將來不是會更亂嗎?李惟岳是一定會作亂的,任不任命都一樣。」仍然堅持不允許。後來李惟岳果真集結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起兵叛亂。雖然不久後,這場亂事就被其他節度使平定,但之後又有不少節度使叛亂,使得國家好幾年兵連禍結,動盪不安。王夫之認為一般人在看這段...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戶斲輪注音︰ㄅ|ˋ ㄏㄨˋ ㄓㄨㄛˊ ㄌㄨㄣˊ漢語拼音︰bì hù zhuó lún釋義︰關起門來,木製作車輪。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見「閉門造車」條。 01. 元.邵亨貞〈南村輟耕錄疏〉:「凡例既明,書法尤備。鉤玄提要,匪按圖索驥之空言;考古驗今,得閉戶斲輪之大意。」  參考詞語︰閉造出合注音︰ㄅ|ˋ ㄗㄠˋ ㄔㄨ ㄏㄜˊ漢語拼音︰bì zào chū hé釋義︰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便自然能合於常規。見「閉門造車」條。 01. 清.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法必本夫人。轉五寸之轂,引重致千里;莫御之,跬步不前,然恃目巧,師意匠,般、爾不能閉造而出合。」
青黃不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
陽春白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通俗間的歌曲。 (6) 陽春白雪:此指高雅的歌曲。 (7) 引商:加長商音。 (8) 刻羽:減羽音。 (9) 流徵:為徵音的流轉變化。徵,音ㄓˇ。 (10) 彌:更加。
以逸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敵方疲倦、實力弱時,再予以痛擊。《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三國演義》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時,就這個去處,也埋伏一彪軍馬,以逸待勞。」也作「以佚待勞」。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
出言不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姓劉名啟,字開,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採用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3) 屬:音ㄓㄨˇ,同「囑」,託付。 (4) 百歲後:比喻死後。 (5) 視:對待、看待。 (6) 恚:音ㄏㄨㄟˋ,怨恨、憤怒。 (7) 嗛:音ㄒ|ㄢˊ,懷恨。〔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郃》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也。……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