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6.9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土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土產。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五.明禋年預教習車象》:「市井撲賣土木粉捏妝綵小象兒,并紙畫者,外郡人市去,為土宜遺送。」《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二:「近日有個欽差內相譚稹,到浙西公幹,所過州縣,必要獻上土宜。」
餒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飢餓的讀書人。唐.孟郊〈隱士〉詩:「山野多餒士,市井無飢人。」
引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逗弄使之相鬥。明.袁宏道《促織志.論畜》:「京師人至七八月,家家皆養促織,……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論老幼男女,皆引鬥以為樂。」
刺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除草。比喻卑賤的事,為古代庶人在君王面前的自稱。《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庶人則曰刺草之臣。」
一百二十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行各業。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一折:「我想一百二十行,門門都好著衣喫飯,偏俺這一門卻是誰人製下的,忒低微也呵!」《水滸傳》第三回:「見這市井熱鬧,人煙輳集,車馬駢馳,一百二十行經商買賣,諸物行貨都有。」也作「一百兩十行」。
隱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護、藏匿。《儒林外史》第一九回:「訪得潘自業(即潘三)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門隱佔身體,把持官府,包攬詞訟。」
草茅之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退居鄉野而不做官的人。《儀禮.士相見禮》:「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
品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論道理。《直語補證.品理》:「今市井常語,凡是非不能判決則集眾議以折服之,謂之品。此字義不見經傳,惟廣韻品字注:『兩口生訟,三口乃能品量』是此語所本。」
失身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身分不合的言行,有失尊嚴。如:「你和後輩晚生計較這些小事,只怕有失身分。」
打市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市井常用的隱語。《西遊記》第二回:「師父,我是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