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5.5101 ms
共 14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啟發式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啟發是一種想法、策略或步驟,用以幫助解決問題、探究活動及形成意義。啟發式教學具下列意義:(1)教導前述的想法、策略及步驟;(2)教導如何應用這些想法、策略及步驟;(3)以啟發的方式教學生,讓學生能使用這些想法、策略或步驟,以增強啟發的意義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應用啟發式教學視內容或情境而不同,但也有的是一般性。
兒童們在探索其周遭的世界時,已有一套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啟發。他們開始學習有些事是依內容而定,有些則視情境而定,有些則是通則性。 教育學者與研究人員對使用啟發式教學深感興趣。應用啟發式教學於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探究和解決問... |
單位分數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位分數教學(Unit fraction teaching)目錄1 教學步驟1.1 部分與整體之關係1.2 等分的概念1.3 幾分中的一份1.4 單位分數的術語及寫法1.5 反覆練習分數2 關鍵字3 參考資料 教學步驟 部分與整體之關係首先須建立起兒童對於部分與整體的觀念,讓其了解到部分是屬於整體的一部份。而其教材可以選擇兒童日常生活中接觸之事物,舉例而言,蘋果、蛋糕、西瓜等...
|
個別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IGE個別化教學法(Individually Guided Education)1.1 要素1.2 參考資料1.3 關鍵字 IGE個別化教學法(Individually Guided Education)國內學者林生傳等人參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發展中心所開發出來的「個別引導教育」,修訂成為「我國的個別化教學模式」。 要素確認國中教育目標:以五育並重為目標。鑑別學生個...
|
社會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化教學法又稱團體教學法,利用團體活動之方式,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使學生學習共同需要的教材;學生可以共同討論,互相提供意見以解決共同選定的問題,或是共同從事一種活動,用互助合作的精神,來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其精神在於養成學生團體生活的習慣及互助合作的精神,和個別化之教學法是相對的,較偏重於學生群性之陶冶。在實施社會化較學法時,須以社會化原則為根據,其主要功能不外有:...
|
教學規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是教導者透過特殊程序的安排促使被教導者學習。由於社會生活中有許多非學校的教導和不符合正當教育價值的教導,故教學應有其定義上的規準,作為判斷何者真正代表教學現象。教學的重要規準有四:
1.目的性(purposiveness):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是有意向、有計畫和有目的的活動,而且其目的不悖離真善美的價值,教學沒有目的則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反教育的。 2.釋明性(indicativeness):教材的傳遞必須透過某種特殊的程序或方法之設計,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教導者對每單元的教學目標,藉明確的實驗、解釋、分析、批判、示範、證明……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作最... |
聽說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說教學法的興起背景之一,和一九五○年代的世界大戰有關。當時美國參戰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以便從事軍事基地建設、雇用當地勞工、與當地人民交談、獲取情報等工作,於是美國政府徵召不少語言學家,為軍隊策畫實用性的語言課程,所採用的教學法稱之為「軍中外語教學法」(army method),或是「模仿記憶法」(mimicry memorization approach)。另一個背景則和當時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造成美國極大衝擊有關。美國政府為求領先各國科技發展,乃致力於研究外語教學的改革,大力培養外語人才。一九五八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Act),提供大量經費補...
|
認知學派的教學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心理學派無論是早期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近期的發展理論(developmental theories)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均強調個體的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之上。個體將新的刺激予以解釋,尋求意義,而與舊經驗結合成一新的內在知識表徵。此一學派指出,學習者在教室中除了表現可觀察的學習活動外,亦積極進行目標導向的知識整合工作,他們經由模仿專家,與他人討論,也應用適當的學習策略以監控知識的完型建構。認知學派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探索式教學(inquiry teaching)、學習策略教導等;此外,各學科領域的特殊教學策略亦是認知教學研究的重心。
... |
混齡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混齡教學指有計畫的將各年齡的學生混合編排在一間教室內,讓他們一起生活、彼此互動及共同學習。不同年齡的兒童在一起,形有互動機會之社會結構,透過教師的安排及引導,可以習得正確的社會行為,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混齡教學的社會背景源自於家庭結構的轉變,由於核心家庭已經是現代社會的主要家庭結構,家中子女數少,人員單薄,提供幼兒學習各種角色及社會技巧的機會不足,混齡教學成了近幾年教育的趨勢,可以增加幼兒學習社會角色及人際互動的經驗。在混齡教學中也可以適應每個幼兒的發展,使幼兒有機會超越年齡而適應其個別的發展進度。幼兒在小社會中學習,也有助以後的人際相處。 此種理論從生物學的... |
編序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編序教學是根據操作制約理論中的增強原理所設計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編序教學的實施必須先將教材內容加以分析,分成許多小單元,並依照先後層次組織;學習者在學會第一階層的單元之後,即可進入第二層次;層遞而上,最後完成全部教材的學習。
編序教學的教材類型主要有三種:第一是直線式編序教材,依一定次序排列,所有學習者都學習相同教材,從第一個細目依次進行,直到做完全部細目為止;第二種是分支式編序教材,依學習者的作答情形來決定學習進行的方式,不同的作答會有不同的進行途徑;第三種是附屬自動式教學教材,是將編序過的教材或測驗材料附屬於教科書、實驗手冊或補充教材中。 編序教學乃指一以刺激與反應(Stimulus and Response)為基礎的學習理論所創之教學方式。1924年美國心理學家Pressey首創之測驗機與1930年Skinner之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即為編序教學典型的實例。其作法是將教材內容(或試題內容)以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的方式提供學習者,讓學習者依自己的步調自行學習或測驗。這種方式的學習,著重於人與教材間之互動。教學過程中,教材依學習者所提供之答案或反應予以即時的回饋(Feedback)。而學生在一連串刺激與反應的過程中學習教材內容。 編序教學主張分支式(Branching)的內容安排,其理念以個別化的回饋為主...
|
教學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活動」一詞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蓋聶(R.Gagne)所提出,蓋聶以為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旨在促進學生內在學習歷程的運作,兩者關係密切,他以下圖來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
圖左邊所示,學習者的內在學習歷程分為下列八個階段: 1.警覺(attention alertness):當學習者的感官注意到外在環境的刺激時,會產生警覺狀態,也就是準備好肌肉緊張度和姿勢,等待接收訊息。 2.期待(expectancy):學習者產生動機,意圖達成經由他人或自己所設立的目標。 3.回憶至工作記憶(retrieval to work...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