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4.92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系統化教學設計是一種以系統理論為基礎,應用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為依歸,以教導學習者如何做的歷程。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從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五年間所發展的「教學系統發展計畫」(Instruc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Project)可說是最早的模式。一九七五年,布蘭生等人(Branson, Rayner, Cox, Furman, King and Hannum)接受美國陸軍之託發展的「聯合軍種教學系統發展模式」(Interservice Procedures for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
教學規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是教導者透過特殊程序的安排促使被教導者學習。由於社會生活中有許多非學校的教導和不符合正當教育價值的教導,故教學應有其定義上的規準,作為判斷何者真正代表教學現象。教學的重要規準有四:
  1.目的性(purposiveness):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是有意向、有計畫和有目的的活動,而且其目的不悖離真善美的價值,教學沒有目的則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反教育的。
  2.釋明性(indicativeness):教材的傳遞必須透過某種特殊的程序或方法之設計,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教導者對每單元的教學目標,藉明確的實驗、解釋、分析、批判、示範、證明……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作最...
混齡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混齡教學指有計畫的將各年齡的學生混合編排在一間教室內,讓他們一起生活、彼此互動及共同學習。不同年齡的兒童在一起,形有互動機會之社會結構,透過教師的安排及引導,可以習得正確的社會行為,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混齡教學的社會背景源自於家庭結構的轉變,由於核心家庭已經是現代社會的主要家庭結構,家中子女數少,人員單薄,提供幼兒學習各種角色及社會技巧的機會不足,混齡教學成了近幾年教育的趨勢,可以增加幼兒學習社會角色及人際互動的經驗。在混齡教學中也可以適應每個幼兒的發展,使幼兒有機會超越年齡而適應其個別的發展進度。幼兒在小社會中學習,也有助以後的人際相處。
  此種理論從生物學的...
單位分數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位分數教學(Unit fraction teaching)目錄1 教學步驟1.1 部分與整體之關係1.2 等分的概念1.3 幾分中的一份1.4 單位分數的術語及寫法1.5 反覆練習分數2 關鍵字3 參考資料 教學步驟 部分與整體之關係首先須建立起兒童對於部分與整體的觀念,讓其了解到部分是屬於整體的一部份。而其教材可以選擇兒童日常生活中接觸之事物,舉例而言,蘋果、蛋糕、西瓜等...
情境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境教學 (situated learning)目錄1 定義2 目標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最早由Brown和Collins以及Duguid於1989首先提出(Brown,Collins&Duguid,1989),此概念是根據近代認知心理學理論所發展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基本假設是為了讓學生直接在真實情境下;或是模擬真實的情境下學習。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模擬現實環境,...
直接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法國學者高恩(F. Gouin)及美國學者撒慕爾(L. Sauveur)所提倡。高恩主張透過觀察兒童學習母語的方式,建立外語學習的新方法,而撒慕爾主張經由「自然教學法」(natural method)中之會話練習來訓練學生的外語能力。直接教學法首先在法、德兩國流傳,後來由於撒慕爾和貝立茲(M. Berlitz)兩人分別在美國設立商業語言學校,使用直接教學法的原則和程序進行外...
聽說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說教學法的興起背景之一,和一九五○年代的世界大戰有關。當時美國參戰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以便從事軍事基地建設、雇用當地勞工、與當地人民交談、獲取情報等工作,於是美國政府徵召不少語言學家,為軍隊策畫實用性的語言課程,所採用的教學法稱之為「軍中外語教學法」(army method),或是「模仿記憶法」(mimicry memorization approach)。另一個背景則和當時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造成美國極大衝擊有關。美國政府為求領先各國科技發展,乃致力於研究外語教學的改革,大力培養外語人才。一九五八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Act),提供大量經費補...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是依據羅吉斯(Carl Rogers)及其他提倡非指導性諮商學者的理論發展出來的。在這個模式中,教師扮演促進者(facilitator)的角色,經由非指導性的晤談,讓學生釋放感情、發展領悟、採取行動,而產生新的統整的自我。
  羅吉斯將本身對於治療的看法延伸到教育,因而發展了這個模式。此模式的假設是學生願意為本身的學習負責,學習的成功須賴學生與教師願意公開地分享想法,並真誠地相互溝通。學習環境是用來培育學生而排控制學習結果的。因此,此模式關心的是長期的學習型態與學生人格的發展,而不是短期的教學目標。
  非指導性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得到個人的統整、效...
教學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活動」一詞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蓋聶(R.Gagne)所提出,蓋聶以為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旨在促進學生內在學習歷程的運作,兩者關係密切,他以下圖來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
  
  圖左邊所示,學習者的內在學習歷程分為下列八個階段:
  1.警覺(attention alertness):當學習者的感官注意到外在環境的刺激時,會產生警覺狀態,也就是準備好肌肉緊張度和姿勢,等待接收訊息。
  2.期待(expectancy):學習者產生動機,意圖達成經由他人或自己所設立的目標。
  3.回憶至工作記憶(retrieval to work...
教學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計畫(Instructional plan)目錄1 定義2 功能3 基本概念(註1.2)3.1 單元計畫(註1.2)3.2 每課計畫(註1.2)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定義是指教學方案的設計,又稱教案,是協助教師進行教學前所預先設計的一項書面計畫(林寶山,民77)。 功能Clark和Yinger(1979,引自林進材,1998a)指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