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5.22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啟發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啟發法,是啟迪學生智慧、啟發學生思想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注入法不同。注入法是由教師說、學生聽,只有教師的片面講述而無學生的活動,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毫無自動思考的機會;啟發法是教師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進行教學,上課時由教師提出問題,使學生運用思想去理解、分析、推論、判斷、綜合、批評,以求解答或解決問題,從而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經驗逐漸擴散,思想更為靈活。目錄1 舉例1.1 五段
能力本位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力本位教學」是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的一環;後者源起於一九七○年代美國的教育改革,政府主管教育部門要求大學及學院設計能力本位課程,以提高教育的成本效益與效能。此新課程的設計注重如何評估教育的特殊學習成果,以及設計達到學習成果前的教學技術,由是,能力本位教學成為達成能力本位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何界定能力(competency)、教導能力和評量能力等,是能力本位教學的重要成分。
  能力是對人類活動的描述,代表人類的任何認知活動或具體行為。在能力本位教學目標的擬定上,以清晰的描述學生在完成學習後應達到什麼表現標準為特色,通常稱為表現目標...
編序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編序教學是根據操作制約理論中的增強原理所設計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編序教學的實施必須先將教材內容加以分析,分成許多小單元,並依照先後層次組織;學習者在學會第一階層的單元之後,即可進入第二層次;層遞而上,最後完成全部教材的學習。
  編序教學的教材類型主要有三種:第一是直線式編序教材,依一定次序排列,所有學習者都學習相同教材,從第一個細目依次進行,直到做完全部細目為止;第二種是分支式編序教材,依學習者的作答情形來決定學習進行的方式,不同的作答會有不同的進行途徑;第三種是附屬自動式教學教材,是將編序過的教材或測驗材料附屬於教科書、實驗手冊或補充教材中。
  編序教學乃指一以刺激與反應(Stimulus and Response)為基礎的學習理論所創之教學方式。1924年美國心理學家Pressey首創之測驗機與1930年Skinner之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即為編序教學典型的實例。其作法是將教材內容(或試題內容)以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的方式提供學習者,讓學習者依自己的步調自行學習或測驗。這種方式的學習,著重於人與教材間之互動。教學過程中,教材依學習者所提供之答案或反應予以即時的回饋(Feedback)。而學生在一連串刺激與反應的過程中學習教材內容。  編序教學主張分支式(Branching)的內容安排,其理念以個別化的回饋為主...
教學型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依據教學科目2 依據學級編制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依據教學科目根據教學法所涉及之科目,可將教學法分為:1.普通教學法:是與每一學科均有關係之教學法...
梯形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梯形教學(Trapezoid teaching)目錄1 梯形定義2 梯形面積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梯形定義教導梯形的圖形時,學生應先具備三角形以及矩形的概念,了解矩形的特性為對邊相等且平行,而在四個角方面則皆為90度,此特性將有助於了解梯形的定義,而三角形則是須了解其面積的計算公式,以利未來教導梯形面積公式時,可做分割的動作。首先在梯形定義的部分,梯形為一邊對邊平行即可不需等長,而另一邊不互相平行,因此形成一個類似階梯狀的圖形,而將此命名為梯形。學生瞭解上述定義後,老師應提供大量的圖形,以供學生找出何者為梯形,並且可引...
認知學派的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心理學派無論是早期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近期的發展理論(developmental theories)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均強調個體的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之上。個體將新的刺激予以解釋,尋求意義,而與舊經驗結合成一新的內在知識表徵。此一學派指出,學習者在教室中除了表現可觀察的學習活動外,亦積極進行目標導向的知識整合工作,他們經由模仿專家,與他人討論,也應用適當的學習策略以監控知識的完型建構。認知學派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探索式教學(inquiry teaching)、學習策略教導等;此外,各學科領域的特殊教學策略亦是認知教學研究的重心。
  ...
小組協助個別教學法(TA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組協助個別教學法(TAI)(Teams-Accelerated Instruction)是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之一,又稱為小組輔助個別化學習(Team-Assisted Instruction)。此教學方法是讓異質團體共同學習後,個別接受測驗,並將學生測驗得分形成小組成績,作為每一成員的學習成績,強調小組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個別的學習結果,而TAI則是強調學生自行檢查所學習的教...
減法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減法教學(Minus teaching)目錄1 減法的情境1.1 改變型取走1.2 等化的情境1.3 比較的情境2 減法教學階段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減法的情境 改變型取走意旨在一個集合中取出部分之元素,以形成另一個集合,而此取走模式使得原本的集合做出了改變,因此稱為改變型取走,而也為一元運算。舉例而言,基礎問題中常會出現,原有五顆蘋果,爸爸吃掉兩顆後還剩下幾顆蘋果,此類的問題即為改變型取走,也就是課程中常見的求餘問題。 等化的情境此類別即為一個...
發現學習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現學習教學法目錄1 一、源起2 二、意義3 三、特點4 四、教育原理5 五、教室的特色6 六、教室布置7 關鍵字8 參考資料 一、源起1.民國59年,由美藉教授布克夫人,介紹到我國,是由英國改進傳統的教學法而來。 二、意義1.教師提供一些建設性的依據,提示一些問題,布置好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幼兒依其興趣透過感覺想像、接觸觀察、實驗、討論等活動中發現學習。2.再由不斷的持續活動中,達成自我滿足、自發學習果的一種
〔設計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計教學法〕是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於一九一八年發表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的專文。克伯屈認為設計是全神貫注的有目的之活動。設計教學的思想淵源,包括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的自然主義,凱紳史坦納(G.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的勞作主義,以及杜威(J. Dewey, 1859~1952)的實驗主義思想。
  克伯屈對於設計教學的種類,分為下列四種:(1)生產者之設計(producer's project):是指為實現某一觀念或計畫的活動,譬如造一條船,寫一封信或寫一齣戲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