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3.08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褚士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訴自己:「等我退休,存夠錢了,再來圓夢吧!」這一股總是無法實現的夢想,讓很多人老覺得生活不太平衡。小時候住在高雄左營的褚士瑩,躺在家裡的地板上往窗外的天空看,他也懷有同樣的夢想,「要是以後能夠看透外面的世界,那該多好!」高中時,藉由交換學生的機會,他前往新加坡,本來寄宿家庭房間外,只是一座硬梆梆的工業水庫,但是一天凌晨忽然醒來,睡前忘記關掉的收音機傳來從未聽過的特殊音樂,再往外一看,原本的工業水庫被霧氣籠罩,居然變成一片雲朵。這一幕深深感動著褚士瑩,也在這個時候...
一毛不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程門立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弟程頤為師。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尊師重道。 相反詞 班門弄斧。 5.例句 我們應應要有程門立雪的精神,才...
華燈初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夜幕初下,家家戶戶點上明亮燈火的時候。如:「坐了一天的車回到家中,已是華燈初上。」
居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會隨時出現。語出《左傳.襄公十一年》所引之《書》。
手不釋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勤於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著書本閱讀,以充實自己,並常跟曹丕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學習容易、思慮專一,但等到長大,就容易忘記所學。曹丕以父親的話自我勉勵,即使年長之後,仍舊不斷努力學習。後來《典論.自敘》原文的「手不釋卷」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人勤奮好學。
適得其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果與原先的期望恰好相反。[例]對小孩管教太嚴,有時候會適得其反,反而使他們更加叛逆。
同舟共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中,遇到風雨時,因為大家所擔憂的同樣是害怕失去生命,因此便會互相團結,共度難關。語義和《孫子.九地》是相近的。
見獵心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追獐,興趣很大。後來出外求學、當官,離家十二年來,把這件愛好早就忘了。現在他到有人正在興高采烈打獵的時候,他心頭的喜悅,簡直按耐不住,並且躍躍欲試,巴不得立即參加到那些獵人的行列裡去。 解釋看到別人正在打獵,觸動了自己喜好打獵的嗜好,也想一獻身手。比喻舊習未改。 詞意 相似詞蠢蠢欲動/躍躍欲試/摩拳擦掌 例句李先生已經決定不打高爾夫了,但是,每次看到小白球,仍然不免會見獵心喜。
敬業樂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譯文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一個遂中設有「序」,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後,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