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24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六家七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期佛教解釋《般若經》的派別。《般若經》初傳中國時,限於對印度文化理解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異解,遂有「六家七宗」,其代表分別為道安的本無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開的識含宗、道壹的幻化宗、支愍度的心無宗、于道邃的緣會宗、竺法深、竺法汰的本無異宗。前六者是六家,若加上本無異宗則稱為「七宗」。
法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十九歲從三論宗僧炅法師剃度,後從大明法師等鑽研三論和華嚴、般若、法華、大集等經論,因未能在修行上突破,遂入山習定二十年。唐武德七年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上表陳理。貞觀十年,入牛頭山參究佛法,數年間,同住的法侶有百餘人。貞觀二十一年後先後講說《法華經》、《大品》、《大集經》等。顯廣二年圓寂。牛頭宗法系的成立,是中唐以後的事。自劉禹錫的〈融大師新塔記〉、〈李華故徑山大師碑銘〉、〈故左溪大師碑〉有法融得道信印可的傳說。雖然法融思想和禪法啟南宗頓悟說的先河,但法融和道信的禪法實大不相同。
聖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指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大集法門經.卷上》:「諸苾蒭,汝今當知,我等諸聲聞大眾,皆是離塵清淨心者,現證諸法,善能了知諸出離道要,各各已得所證聖果。」(2)指證得見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七一:「有聖道,有修聖道,由斯得有聖果差別。」
八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思想家龍樹所撰中論一書中,詮釋般若空義的綱領,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種。傳入中國後,成為三論宗重要學說之一。也稱為「八不中道」。
懷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杜,金川安康(今屬陝西)人。先是依荊州玉泉寺恆景律師出家,後到嵩山從慧安習禪,最後在韶州(今廣東韶關)六祖慧能處開悟。慧能圓寂後,住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弘揚頓悟法門,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弟子九人,以馬祖道一為上首。
法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聽聞佛法,而產生的喜悅。南朝梁.武帝〈摩訶般若懺文〉:「願諸眾生,離染著相,迴向法喜,安住禪悅。」宋.蘇軾〈贈王仲素寺丞〉詩:「雖無孔方兄,顧有法喜妻。」
心無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期解釋般若學的六家之一。為支愍度所提出,認為佛經所說的空,是心不執著外境,非否定外境,外境未嘗無。也稱為「心無義」。
竺法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晉高僧,生卒年不詳。祖籍月支,世居敦煌。精通西域語。譯有《光讚般若經十卷》、《正法華經十卷》等,凡一百五十四部。為鳩摩羅什之前最大的譯經家。
須菩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梵語Subhūti的音譯。意譯作善現、善見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以善了佛陀所說的空理著稱,是般若經中主要發問者,稱為「解空第一」。
朱士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三國魏潁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因感當時所譯的般若經文句艱澀,難以理解,決定西行求法,是中國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