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5983 ms
共 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六家七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期佛教解釋《般若經》的派別。《般若經》初傳中國時,限於對印度文化理解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異解,遂有「六家七宗」,其代表分別為道安的本無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開的識含宗、道壹的幻化宗、支愍度的心無宗、于道邃的緣會宗、竺法深、竺法汰的本無異宗。前六者是六家,若加上本無異宗則稱為「七宗」。
|
斯陀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果位之一。為聲聞乘的第二果。證到此果位者,只需再來此世間一次,便可證得解脫。斯陀含可分為斯陀含向和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是已證初果正趨向斯陀含果的境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
八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思想家龍樹所撰中論一書中,詮釋般若空義的綱領,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種。傳入中國後,成為三論宗重要學說之一。也稱為「八不中道」。
|
聖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指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大集法門經.卷上》:「諸苾蒭,汝今當知,我等諸聲聞大眾,皆是離塵清淨心者,現證諸法,善能了知諸出離道要,各各已得所證聖果。」(2)指證得見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七一:「有聖道,有修聖道,由斯得有聖果差別。」
|
法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聽聞佛法,而產生的喜悅。南朝梁.武帝〈摩訶般若懺文〉:「願諸眾生,離染著相,迴向法喜,安住禪悅。」宋.蘇軾〈贈王仲素寺丞〉詩:「雖無孔方兄,顧有法喜妻。」
|
懷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杜,金川安康(今屬陝西)人。先是依荊州玉泉寺恆景律師出家,後到嵩山從慧安習禪,最後在韶州(今廣東韶關)六祖慧能處開悟。慧能圓寂後,住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弘揚頓悟法門,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弟子九人,以馬祖道一為上首。
|
心無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期解釋般若學的六家之一。為支愍度所提出,認為佛經所說的空,是心不執著外境,非否定外境,外境未嘗無。也稱為「心無義」。
|
竺法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晉高僧,生卒年不詳。祖籍月支,世居敦煌。精通西域語。譯有《光讚般若經十卷》、《正法華經十卷》等,凡一百五十四部。為鳩摩羅什之前最大的譯經家。
|
朱士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三國魏潁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因感當時所譯的般若經文句艱澀,難以理解,決定西行求法,是中國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
須菩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梵語Subhūti的音譯。意譯作善現、善見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以善了佛陀所說的空理著稱,是般若經中主要發問者,稱為「解空第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