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57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方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東部深海200-400公尺處常見類,眼睛十分大呈豆型,步足十分細長,都是適應深海生活的特化,大眼睛是題高視覺敏感度,步足細長是方便在深海的軟泥上爬行。
鱗突擬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文俗名為blunt slipper lobster。表面佈滿顆粒,頭胸甲為長方形,前後部寬度相似;兩眼窩間前緣不為鋸齒狀,眼窩內側有2個大齒,眼窩緣前端封閉;頭胸甲上胃前齒約略明顯,胃齒低,心齒接近平坦。第二至第四腹節中央脊依次漸高,第二腹節側甲後緣略突呈弧狀。頭胸甲至身體表面呈紅褐色,腹面為淡黃色。步足為黃色而關節處為紫色。第一腹節背部表面有3個明顯的紅色斑點,中央點最大且與兩側的點連接。鱗突擬蟬為臺灣龍漁業的次要漁獲,多由潛水捕捉,少數為拖網採獲,最大體長可達40公分。
棘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棘軸Neaxius acanthus棲息於0~10公尺的淺海沙地上,常在珊瑚沙地上挖洞而居,會與虎科的魚類共生,使用同一個洞穴,棘軸負責挖洞,而虎澤負責警戒,遇到威脅時會一起躲入洞中。 本物種廣泛分佈於臺灣、日本、新克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尼、澳洲、馬達加斯加、肯亞、菲律賓、關島等地,臺灣本島及各離島沿海的珊瑚礁區潮間帶,尤其是海草床的沙地上常見本種的蹤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蛄。甲殼類。形狀像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蛄擗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齒扇、琵琶。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長臂正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大體長約18.5公分,普遍為11 ~ 16公分。身體橘紅至紅色。頭胸甲後背部略呈紫色而側面具深紅色線,眼睛黑色,第2觸角鞭具紅色及橙色相間環帶,第1觸角鞭則呈橙色並覆有白點。雄性第1步足深紅色並有橙色班紋,指節為白色,後4對步足及第3顎足橙色並分布有白點。腹部橙紅色而關節點為白色,尾扇末鈣化部份與腹肢為紅色,並具白色邊緣。長臂正龍雖然分布很廣,但卻都很罕見。而此雄性個體的第1步足特別長且呈半鉗狀,是整個龍科中獨有的特徵。
蜚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米,晒乾的肉。例:去雜貨店買兜蜚仔,暗晡頭做得拿來菣香。(去雜貨店買些小米,晚上可以拿來增加菜的香氣。)
日本刺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胸甲的鰓部有5個側棘、腸區無鱗狀或短的紋路;額角為針狀,眼上刺約半個額角長,甲殼前緣略斜第二腹節兩側各有兩根刺;第四胸腹片上有一些紋路,第七胸腹片上無顆粒,第四胸腹片的前緣與第三胸腹片的後緣中央相接;眼大,角膜寬度明顯比額角及眼上刺之間的距離更寬;觸角基部的端刺接近等長,觸角柄第一節的刺延伸到第三節,第二節的小刺延伸超過觸角柄的末端;第三顎足的長節在外側有一根刺,第一步足指節與掌部等長,第二至第四步足的指節內側有可動的刺,通常後三分之一無刺。 頭胸甲顏色與海底相似,腹節及附肢為橙色,有時更帶點紅色;有些標本在頭胸甲和腹部中央有一條縱向的白色條紋,有些在頭胸甲上會有大的黃色斑塊;附肢有帶...
中國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大體長35公分,重3公斤,普通約16 ~ 23公分。頭胸甲略呈圓筒狀,但鰓區有時略為膨大,表面覆有軟毛且具強大棘刺,前緣除眼上角外,尚有4枚距離相若之大刺,眼睛大且呈腎狀,眼上角角間具小刺。前額板具兩對分開之主刺(前者顯著較大)及許多棘刺。第2至第6腹節背甲每節側半部具寬的下陷軟毛區,其中以第2、第3腹節者特別顯著,側甲前緣平滑,但第2至第5側甲基部後緣呈齒狀。體表呈褐綠色。頭胸甲前緣和兩眼柄間的中央部位無鮮艷斑紋,眼睛呈黑褐色,眼上角具褐色和黃白色環帶,步足具黃白色條紋。腹部散布有微小白點,而關節附近具較大白點,下陷軟毛區略為褐色,腹肢為紅褐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肉磨成糊狀,加鹽浸漬後所濾取的清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