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亡羊補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丟失了羊,就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語本《戰國策.楚策四》:「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矣;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宋.陸游〈秋興〉詩五首之三:「懲羹吹齏豈其非,亡羊補牢理所宜。」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二.徐州》:「要之是舉必當亟行。若遇有事更張,不免亡羊補牢矣。」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然而鄉里中的富人看見後,卻因此緊閉門戶而不出門;貧窮人看了,則緊帶著妻子和孩子躲開。那醜女只知道捧心皺眉很美,卻不知道這個動作所以美的原因。」後人就把這個醜女稱為東施,以和西施作區別對照。太師舉這個故事的意思在於:人也要懂得變通,不要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整個社會的需要,因此他預料孔子的理想將無法實現。而太師引來作譬喻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濃縮成「東施效顰」,用來比喻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披星戴月,風吹雨打,風餐露宿反義:飽食終日,養尊處優辨似: 櫛,音ㄐ|ㄝˊ。梳理。不可寫作「節」。 「櫛風沐雨」及「風餐露宿」都有在外勞累艱苦的意思。 「櫛風沐雨」側重於到處奔波的辛勞;「風餐露宿」側重於生活行旅的艱困。 櫛風沐雨 風餐露宿 辨似例句 ○ ㄨ 要不是那些工程人員~,日夜工,今天我們哪有捷運可搭乘? ㄨ ○ 這個流浪漢無家可歸,只好~流落街頭。
心照不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例如《孽海花》第三一回提到姨太太彩雲趁機脫逃,張夫人早就清楚她的動機,所以吩咐不必理會此事,繼續路。大伙兒心照不宣,也就不必多問了。這句成語有時候也用於書信應酬語,如《玉嬌梨》第一九回寫到盧夢梨寫給蘇友白的信,結尾說:「千里片言,統祈心照不宣。」意思是說:「遙隔千里,一封信能講的實在有限。相信我們彼此心裡都能了解,在此就不多說了。」
心猿意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心意變化不定,有如馬騰猿跳一般。[例]事情已到關鍵處,你就別心猿意馬了,緊下決定吧!
敝帚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記載:春秋時人秦西巴,因為不忍心看母鹿傷心,於是偷偷放走主人獵得的小鹿,結果主人知道後很生氣的把他走;戰國魏將樂羊攻打中山國時,正好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殺了他兒子並做成肉羹送給他,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吃下肉羹。由這二個故事來看,誰比較仁慈呢?如果放縱兵士胡作非為,那就失去斬殺將領撫慰百姓的仁義之心了。」後來「敝帚自珍」這句成語,就從劉禹話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杯弓蛇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時倒映在酒杯裡,因此引起那位親戚誤會,以為是一條活蛇,以致精神上受了威脅,才生病的。這麼想著,樂廣緊把那親戚找來,把真相告訴他。他這才恍然大悟起來,心中如釋重負,頓時覺得舒暢極了,拖了很久仍治不好的病,竟然就痊癒了。 4.例句土豆像是做了虧心事,一直杯弓蛇影,總以為別人要害他。
南轅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魏策四》載,戰國時,魏國安釐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臣子季梁得知了這個消息,立即從旅途中折返,想回去勸阻。一回到魏國,季梁顧不得衣服的髒亂和滿身的塵埃,便匆匆忙忙地去見安釐王,告訴他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要去楚國,卻駕車往北方走。我問他說你要去南方的楚國,怎麼會往北方走呢?他回答說他有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實際上因為他是往相反的方向走,馬愈快、旅費愈多、馬伕愈好,反而使他離楚國愈遠。今天大王您想成就霸王之業,取信於天下諸侯,依仗著強大的軍力去攻打趙國,想藉此擴充領地,提高聲望,其實這樣的舉動愈多,愈失信於天下,離成就霸王事業的心願也...
墨守成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裡記載:有一次,楚國要攻打宋國。當時有名的工匠魯班特地為楚國造了一座雲梯,做為攻城之用。墨子聽了緊去找魯班,跟他在楚王面前預演,要證明這座雲梯沒有用處,讓楚王打消攻宋的念頭。墨子用衣帶圈起來當城池,用木板當武器,魯班連用了多種方法進攻都沒有成功,而墨子守禦的方法還有餘。這就是所謂的「墨翟之守」。魯仲連便用這個故事來形容燕將的軍隊固守聊城,就如墨子守城一般,難以攻下。 「成規」則見於《三國志.卷四四.蔣琬等傳》。三國時,蜀漢國君劉備臨終前將國家大事託付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而諸葛亮也不負所託,鞠躬盡瘁,死於軍中。諸葛亮的去世原本可能會為蜀漢帶來危機,所幸大臣蔣琬和費褘執政得宜,循著諸葛亮...
如火如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國語.吳語》載,春秋時,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之後,又出兵北征,想壓制國力最強的晉國,以成為霸主。越王句踐便趁機帶兵攻擊吳國,以報亡國之恨。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快召集大臣商量對策。王孫雒認為應該儘快爭取到霸主地位再回國,以鼓舞民心。吳王同意王孫雒的看法。當晚,軍士都先吃飽,馬匹也餵足糧草。到了半夜,士兵們穿好盔甲,拿起武器,勒住馬舌,也不點燈,只用煮飯剩餘的灶火照明。然後就擺開陣勢,以一百人為一行,形成百行共約一萬人的方陣。共有左軍、中軍、右軍三個方陣,合計約三萬人的陣勢。中軍的士兵一律穿白衣、白盔甲,拿白旗,使用白羽毛裝飾的箭,遠遠望去好像一片白色的花;左軍的士兵則一律穿紅衣、紅盔甲,拿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