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07 ms
共 10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螳臂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擋前進中的車輪。莊公問駕車的人:「這是一隻什麼蟲子?」駕車的人答到:「是一隻螳螂,他見車子來了,不知趕快退避,卻還要來阻擋,真是不自量力!」莊公笑道:「好一個出色的勇士,我們別傷害他!」說著,就叫駕車的人把車子靠邊,讓開他,從路旁走過去。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開了。人們都說莊公敬愛勇士。便有好些勇敢的武士,前來投奔他。 解釋比喻不自量力,妄圖抗拒而失敗。「當」亦可作「擋」。 詞意 相似詞見得忘形 相反詞瞻前顧後 例句凡是量力而為,勿逞匹夫之勇,徒以螳臂當車,終將失敗。
|
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
百折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一步的行動。橋玄知道了,非常生氣地說:「強盜目無法紀,怎麼可以為了我的兒子而縱放呢?」於是催促官兵趕快動手。後來強盜被逮捕了,但他的小兒子也被強盜殺害。由於橋玄敢於挺身與惡勢力對抗,極受當時的人敬重,後來蔡邕為他寫碑,稱讚他「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這裡的「百折不撓」,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的意志剛強,即使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
|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誠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軟弱,王室政權完全掌握在諸侯國的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手裡。對於這樣的情況,周平王常常覺得不安,所以想將部分權力轉移到虢公手上。鄭莊公得知後,前往質問,周平王懾於莊公的氣勢,只好趕緊否認,並且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誠信。但平王死後,桓王繼位,便真地將政權移轉到虢公手裡。鄭莊公大為憤怒,於是強奪了周朝兩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報復。周、鄭兩國從此交惡。史家對這件事的評論是:如果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禮法,即使沒有任何抵押物,也不會破壞盟約。...
|
趾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允諾:我如果幫了他的忙,便送我寶劍一把作為答謝。」孟嘗君問他是否收到寶劍,他說還沒有。孟嘗君不但要他趕快去把寶劍收下,還在門板上寫下:「能使我揚名、阻止我犯錯,縱然私下收受寶物的人,都請快來進諫。」 除了《戰國策》之外,時間較早的《左傳》已有「舉趾高」的說法。《左傳.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說的是:鬥伯比覺得莫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顯得很驕傲,必定會失敗。不過,在《戰國策》中,除了「舉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揚」,語義較完整。後來「趾高氣揚」這個成語應該就是從《戰國策》演變而出,用於形容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比,指到處。到處都是,形容很多。[例]如今趕時髦的人,比比皆是。
|
風塵僕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旅途勞累。[例]他風塵僕僕的從美國趕回來,就是為了和分別已久的親人一起過年。
|
不虛此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某種行動的結果令人滿意。如:「這趟雖遠從美國趕回來,但能再見你一面,就已經算是不虛此行了。」
|
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重複、繼續。[例]再不走就趕不上火車了。
|
隨波逐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同流合汙,與世浮沉反義:中流砥柱,特立獨行辨似: 逐,音ㄓㄨˊ。追趕。不可寫作「遂」。 「隨波逐流」及「同流合汙」都有跟著別人行事的意思。 「隨波逐流」側重於沒有主見;「同流合汙」側重於跟著別人做壞事。 隨波逐流 同流合汙 辨似例句 ○ ㄨ 我們行事要有定見,不能~。 ㄨ ○ 他因與不法分子~,被警察通緝。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