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8.45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臨渴掘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這篇〈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強調人應依據四時陰陽調整作息以養生的重要性,闡明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順應節氣就不會生重病,是養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療,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鑄造兵器,這樣豈不是太晚了!後來「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
顢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不明事理,糊裡糊塗。[例]如果你不改掉這顢頇的習性,終究會一事無成。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方面也是警惕和勉勵年長者,如果只會倚老賣老而不肯努力,就會被後生晚輩趕上。後來「後生可畏」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年輕人的成就超越先輩,令人敬畏。
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且告訴妻子說:「作戰是一件攸關生命安危的事,而趙括卻看得太容易了,將來趙王沒有用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起用他,那麼讓趙國大敗的一定就是趙括。」後來,秦國出兵攻打趙國,當時趙奢已經去世,相國藺相如又病重無法輔政,只剩大將軍廉頗獨撐大局。廉頗治軍有方,深謀遠慮,他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拚,於是下令堅守營壘,不理秦軍百般挑戰,使秦兵久戰無功。於是秦王便派出間諜,散布謠言說:「秦軍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統領大軍。」結果趙孝成王竟中計想改派趙括替代廉頗,但趙括的母親卻上書表示反對,藺相如也表示同樣意見,說到:「趙括雖然熟讀兵書,卻不懂得靈活運用,非大將之才。」但趙王不聽建言,還是派了趙括領兵抗秦。趙括接掌...
匹夫之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如果前進的時候不聽命令,後退的時候不怕處分,那麼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表示服從。作父親的勉勵他的兒子,當哥哥的勉勵他的弟弟,作妻子的勉勵她的丈夫,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昂,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後來《國語》中的「匹夫之勇」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人有勇無謀。
禮尚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莫非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就人為而言,管理學家也是極難解釋,故此,管理者自不能避免目標制訂和執行永不出錯,這個管理原則說明,如果一個危機將要發生,它總會出事,換言之,管理者需要時時刻刻做好準備,面對到來的失誤和失敗。 莫菲法則是管理哲學的一個論點,包含著悲觀主義的元素,說明「得不喜,失不憂」,在工作上要時刻準備接受失敗,有些人常常說凡事無不可為,只要一鼓作氣往前衝,便能獲得成功,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就是世上永無常勝將軍,人生不免有挫折失敗。 可是反過來說,我們亦可從樂觀一方去想:「若要成功,總會成功」,墨菲理論沒帶有事情必壞或必...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群臣們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而古人曾說,國君喜歡吃什麼、穿什麼,臣下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穿什麼;所以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們也就只會向國君奉承,而不會向國君進諫了。」這則故事中蘊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說明了在上位者言行舉止的重要。
相得益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得益彰」原作「相得益章」。「彰」,明顯、彰顯的意思,「相得益彰」是指彼此互相配合、映襯,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漢書.卷六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王襃》中收錄王襃的一篇文章〈聖主得賢臣頌〉。內容主要在述說聖主和賢臣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賢才是國家的工具,官員如果是賢能的人才,則不需任何的改革更張,功德自然就會普及全國。工具銳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卻很好。相同的道理,聖人和君子,正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須認真尋找賢德之人,才能夠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屬的也是如此,賢能的人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所...
眾志成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怒斥他已經老了,懂個什麼?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志成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出現「眾志成城」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卷七.陪臣諫》:「四海歸仁,眾志成城,天下治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