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匿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瞞實情。《左傳.襄公十八年》:「吾知子,敢匿情乎?」三國魏.嵇康〈釋私論〉:「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以違道為闕。」
明若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後他又指著自己的手掌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這句話則是說:若真有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的人,如此,則對於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像對自己手掌般清楚而且易於掌握。後來「暸如指掌」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事情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以耳為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只聽信別人的話而不親自了解實情。《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據我那小東人說來,十三妹姑娘怎得個孝義,怎得個英雄;我那老東人以耳為目,便輕信了這話。」也作「以耳代目」。
三敲六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刑拷打,逼問實情。《醒世姻緣傳》第四八回:「薛教授到了後邊,素姐還把那ㄚ頭三敲六問的打哩!」
人是苦蟲,不打不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人是願受苦的蟲,指犯人不打不肯招認實情。《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堂春正待分辨,知縣大怒,說:『人是苦蟲,不打不招。』」
隨聲響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聲附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聲附和」的意思就是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隨聲,就是跟著別人的聲音。漢代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或懷疾妒,不考實情,雷同相從,隨聲是非。」這裡的「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
貪濁有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汙而有實情實狀。《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居官諂詐,貪濁有狀,為下下。」《新唐書.卷四六.百官志一》:「流外官,以行能功過為四等:清謹勤公為上,執事無私為中,不勤其職為下,貪濁有狀為下下。」
得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理訟獄得到實情。《北史.卷九.周世宗明帝本紀》:「得實之日,免其罪,徵備如法。」《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待本院廉訪得實,當有移文至彼知會。」
取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狀、說出實情。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俺這官府中則要你從實取責,不要你當廳抵賴。」
貪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取實情。《後漢書.卷四六.郭躬傳.論曰》:「若乃推己以議物,捨狀以貪情,法家之能慶延于世,蓋由此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