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34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情急智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勢危急下,突然想出應對之策。《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湯升情急智生,忽然想出一條主意。」
系統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強長時保持,要保證在穩定的認知結構中對知識進行組織。處方性教學原理:為了增強長時保持,教學一開始就應對經過摘要的內容進行預覽,然後逐漸地對預覽內容的各個方面進行精細加工,一次一個水準,並隨時保持精細加工內容與預覽內容相聯繫。教學設計理論必須包括特定的方法變量,否則就不是教學設計理論。正因為其考慮了方法變量,所以較容易應用於課堂;而學習理論則相對困難,因為它沒有考慮方法,最多考慮了「學習的條件」(加涅),教師本人得開發自己的方法。教學設計模式通常也與教學開發模式相混淆。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表明教學應該像什麼;而後者表明怎樣...
剖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剖析解釋。《陳書.卷三四.文學傳.岑之敬傳》:「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嗟服。」
載量車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車載斗量」之典源,提供參考。 《吳書》(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裴松之注引)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應對辯捷,權為吳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帝曰:「吳可征不?」咨對曰:「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備禦之固。」又曰:「吳難魏不?」咨曰:「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難之有?」又曰:「吳如大夫者幾人?」咨1>曰:「聰明特達2>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3>,車載斗量,不可勝數。」咨頻載使北,〔魏〕人敬異。權聞而嘉之,拜騎都尉。咨言曰:「觀北方...
持重老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界,梁孝王派手下的兩員大將韓安國和張羽抵禦吳軍,兩人通力合作,張羽奮勇作戰,韓安國則謀策布劃,沉著應對,穩定軍心。使得吳軍一直無法越過梁國,向京城前進。最後朝廷派出軍隊,由太尉周亞夫領軍,平定了這場亂事。《史記》裡記載,由於張羽的力戰,韓安國的「持重」,才使得亂事無法擴大,得以迅速平定。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老成持重」,用來形容人成熟老練,處事沉著穩重。
拙口鈍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不會說話,拙於言辭。元.高文秀《諕范叔.楔子》:「須賈平日拙口鈍辭,猶恐應對有誤。」也作「拙口笨腮」、「拙口鈍腮」。
搜章摘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尋章摘句」之典源,提供參考。 《吳書》(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應對辯捷,權為吳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1>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2>,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3>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注解〕 (1) 吳王:孫權(西元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繼兄策之後,據有江東,與漢、魏對峙,成三分之業,後稱帝建業,國號吳,在位三十一年。卒諡大皇帝,簡稱為大皇。世稱吳大帝。 (2) 經略:經營謀劃。 (3) 效:取法。
學習中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教材資源之安排管理,教師亦必須是一個良好的教室管理者及組織者方能勝任學習中心式的教學,教師亦須謹慎應對之,而避免被學習中心所取代。 應用1.教學中心2.技能中心3.興趣引導中心4.補教教學中心5.學習增強中心 設計1.分析學習者特性2.條列學習目標3.選擇媒體與教材4.使用媒體5.需要學習者參予6.評估及校正7.管理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學習中心英文關鍵字: Learning Center 參考資料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1995年初版,498-504。心理出版社。
好高務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好高騖遠」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於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洒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1>學者厭卑近而騖2>高遠,卒3>無成焉。 〔注解〕 (1) 病:憂慮。 (2) 騖:音ㄨˋ,追求、從事。 (2) 卒:終究。
隨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時制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所謂「制宜」,義為採取適當措施,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詞語,是說當時、地、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其中「因時制宜」見於《淮南子.氾論》。作者以為,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也就是說: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武備、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後來「因時制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