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然竟不能傷也。」 02.唐.劉知幾《史通.卷七.曲筆》:「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 參考詞語︰文過遂非注音︰ㄨㄣˋ ㄍㄨㄛˋ ㄙㄨㄟˋ ㄈㄟ漢語拼音︰wèn guò suì fēi釋義︰掩飾過失而不求改正。見「文過飾非」條。 01.宋.蘇軾〈再上皇帝書〉:「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此臣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02.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三》:「世之人舉動差謬,文過遂非,不肯認錯者多矣。」 03.《大宋宣和遺事.亨集》:「倘陛下文過遂非,再信讒言,微遊妓館,則忠言結舌,不聞於上。」 參考詞語︰護過飾非注音︰ㄏㄨˋ ㄍㄨㄛˋ ㄕˋ...
沐猴而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豐饒,首都建在這裡可以稱霸中原。」項羽看到秦宮殿都已經燒,心裡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那個人就背地裡對人說:「聽說項羽這個人,就像個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裡,就把那個人捉來烹煮。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亦用來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除此之外,古來對這句成語另有一解,認為因為獼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用來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掩耳盜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於不自知。范氏1>之亡也,百姓有得鍾2>者,欲負3>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4>之,鍾況然5>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6>。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 〔注解〕 (1) 范氏:范吉射,春秋時晉卿,生卒年不詳。范武子後代,後為智伯所滅。 (2) 鍾:同「鐘」,古代一種中空,用銅或鐵製成之打擊樂器。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辨誤》:「諺有『掩耳偷鈴』,非鈴也,鐘也。」 (3) 負:以肩背物...
莫衷一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鐵路之議,歷有年所,譽紛紜,莫衷一是。」
一簞食,一瓢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變他的快樂。顏回真是賢德啊!」顏回英年早逝,對孔子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孔子悲嘆顏回之死「是上天要滅我啊」!由此可知孔子痛失英才那種深沉的惋惜與失落。「簞食瓢飲」這句成語,就從《論語》原文「一簞食,一瓢飲」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簡單、清苦。出現「簞食瓢飲」的書證如三國魏.桓範〈薦管寧表〉:「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屋蔽衣,踰於原憲。」
眾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譏諷朝政,評論人物,士大夫相繼依附,於是和東林書院有關的人都被稱為「東林黨」。但也因為名氣太大遭到謗,氣焰太盛招致各方的責難,批評的輿論接連而來,加上幾次的政治鬥爭都和東林書院的人有關,使得眾人攻擊的目標,都指向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等人。後來「眾矢之的」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人一致攻擊的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壞、蹧蹋。如:「暴殄天物」、「自暴自棄」。
道聽塗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隨便聽到的消息,一定很多謬誤,不能輕易相信,更不能當成是真的,逕向他人轉述,如果這樣去做,便是自己棄自己的德行。後來「道聽塗說」演變為成語,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竭澤而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料〕 《淮南子.本經》逮至衰世,鐫山石,鍥金玉,擿蚌蜃,消銅鐵,而萬物不滋。刳胎殺夭,麒麟不游。覆巢卵,鳳凰不翔。鑽燧取火,構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人械不足,畜藏有餘,而萬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處之太半矣。另可參考:《文子.上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損、折斷。《史記.卷七九.范雎傳》:「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